「我喜歡自己的小耳朵」 13歲長笛女孩用音樂弭平不完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舉行「2024北部地區顱顏家庭年會暨得福獎助學金頒獎」,今年有106組顱顏家庭齊聚。記者廖靜清/攝影
榮獲2024年卓越杯音樂國際公開賽長笛第一名金獎的傅宣維,熟練吹奏優美旋律,觀衆目光全聚焦在她的自信,沒有人注意到女孩的顱顏問題。「我喜歡自己的小耳朵,它是全宇宙獨一無二。」傅宣維表示,從不避諱被同儕詢問關於小耳症的問題,雖然外表和他人不同,但也因爲「與衆不同」,努力發揮潛藏的天賦。
傅宣維說,很開心能以特殊才藝獲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得福獎助學金」,她回憶,3歲時曾詢問過媽媽,「爲什麼我的耳朵長這樣?」當下母親並沒有迴避,直接回答真實狀況,並教傅宣維用正向態度去面對先天的不完美。
傅宣維從不遮掩、並大方綁起馬尾露出自己的小耳朵,落落大方的表現,同學們甚至喜歡湊在她耳朵旁說話,甚至摸她的耳朵。傅宣維的母親表示,剛生產完看到女兒的身體缺陷,哭了一個月,但「父母親的態度決定小孩的發展。」於是接受、放下、勇敢面對,孩子得到鼓勵和肯定,不但沒有影響到學業表現,也獲得好人緣。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教授羅綸洲表示,小耳症患者可以透過產前檢查發現,只要一有異常,就會轉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諮詢服務、心理輔導、醫療資訊等,減輕父母親的心理壓力。小耳症大多發生在單耳,患耳的聽力能聽見70至90分貝左右的聲音,另一耳的聽力正常,不太會影響到語言發展,先天智力也沒有問題。
羅綸洲說,小耳症的患者沒有外耳,成長過程中常會被歧視,尤其是同儕不瞭解疾病,可能被取笑「長很怪」,患者多需要手術協助重建外耳。重建方式可在孩子5歲左右使用人工材料,或在10歲以後用自體軟骨重建,術後重建的外耳廓幾乎看不太出來差異。
有顱顏問題的孩子,最常遇到言語霸凌與歧視,造成孩子終生的心理問題。不過,也有一羣孩子活出自信,用才藝以優異學業成績肯定自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舉行「2024北部地區顱顏家庭年會暨得福獎助學金頒獎」,今年有106組顱顏家庭齊聚,共314人蔘與。
羅慧夫基金會董事長柯雯青說,臺北共有93位顱顏青少年獲得「得福獎助學金」,他們在課業上相當努力,雖然身體不完美,但智力發展幾乎不受影響。只要及早接受醫療照顧,包括整形外科、牙科、語言治療、臨牀心理輔導以及社會支持,都能成爲身心健全的個體。
22歲雙側脣齶裂青年呂昊謙表示,曾因爲先天缺陷而感到自卑,雙側脣齶裂影響咬字發音,而外表的疤痕也被同儕嘲笑,甚至模仿說話。但這些挫折並沒有打倒他,反而成爲前進的動力,在學業上努力學習,甚至獲得的「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銅牌獎項,嘲笑狀況也跟着消失。
出生時便患有左側小耳症的李宣霖,在家人正向教養下坦然看待自己的缺陷。「媽媽開玩笑說我的耳朵跟哆啦A夢一樣被老鼠咬掉。」剛開始還相信這說法,媽媽也常幫她綁起馬尾,讓小耳症的耳朵清楚被看見,減少外界不理解產生的不友善。這是她第4次領到「得福獎助學金」,期許自己有能力回饋社會,幫助其他有顱顏病症的孩子。
羅慧夫基金會董事長柯雯青(左三)說,有顱顏問題的孩子,雖然身體不完美,但智力發展幾乎不受影響。只要及早接受醫療照顧,都能成爲身心健全的個體。22歲雙側脣齶裂青年呂昊謙(左一)、患有左側小耳症的李宣霖(左二)、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右三)、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教授羅綸洲(右二)、13歲長笛女孩傅宣維(右一)。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