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風飄稻花香

來源:經濟日報

老百姓過日子,離不開一碗大米飯。我國水稻產區衆多,黑龍江五常大米算得上其中翹楚。米粒飽滿、晶瑩剔透,燜熟後彈性十足、香氣濃郁,冷飯不回生,對很多東北人來說,“哪怕啥菜不吃,光大米飯也能造兩碗”。

黑龍江省五常市有水田253萬畝,年產優質大米約14億斤。五常大米曾先後獲得“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原產地證明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2024年市場品牌價值高達713.41億元,連續9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

五常有大米,過去要吃飽,現在講吃好。

黑土良田

五常種植大米的歷史悠久。清朝後期,五常大米成爲貢米,“五常米、帝王糧”也成爲其最早的“廣告詞”。

得天獨厚的環境成就了五常大米:五常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西麓,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地貌,松花江支流拉林河貫穿全境,與296條大小河流一起滋潤着黑土良田。

直至今天,優良的生態環境仍是五常大米好吃的基礎。經過數十年摸索,當地自主培育出的良種——稻花香2號,更是讓五常大米躋身國際高端大米行列。

稻花香2號咋來的?故事還得從它的前身講起。

1993年秋天,種田老把式田永太在田間偶然發現了一撮長粒稻穗,長相與當時北方生長的圓稻粒明顯不同,還散發着淡淡清香。第二年春天,田永太把這撮稻穗栽到地裡,等到秋天收穫時,發現口感明顯勝過以往品種。第三年,他又將這個品種擴大了試種面積,效果更勝上一年。從此,這個水稻品種被正式命名爲稻花香1號,並迅速在五常擴大種植。

不過,由於稻花香1號的連年種植,種子逐漸退化,抗病能力明顯下降,要想留住稻花香,就得培育新品種。田永太又從稻花香1號的自然變異株中選出了稻花香2號,它不但遺傳了稻花香1號的全部優秀基因,更神奇的是,揚花期在稻田裡走一圈,連衣服都沾滿了稻香。

今年63歲的王金奎是五常市衛國鄉友好村村民,在他的印象中,自己種過上百個品種,“每年啥掙錢就種啥”。

1999年,王金奎成爲五常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聽說新品種稻花香2號大米好吃、香味濃,他決定試種幾畝。那一年,試驗田比其他水稻品種畝產少了大概200斤,沒賺到錢的王金奎便打消了續種的念頭。

變化始自2005年。經過當地幾年的大範圍宣傳推廣,好吃的五常大米已經小有名氣,王金奎決定再次改種稻花香2號,堅持黑土深翻30釐米進行秸稈還田,不施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那一年,他種出的有機水稻籽粒飽滿,品質上乘,一畝地比別的品種能多賺200元。

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民改種稻花香2號,一個個專業合作社隨之興起,廣泛種植的五常大米名揚海內外。

新米上市

初冬時節,正是五常新米上市的時候,一袋袋新米歷經收割、加工、包裝各流程,源源不斷地從五常送往各地。新米加工散發出的陣陣稻香,瀰漫在五常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

見到王立坤的時候,他正忙着收糧、簽訂下一年的合同。王立坤是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合作社已經流轉了16萬畝土地種植稻花香2號。

“雖然稻花香2號不是產量最高的品種,但穩產加上高效益,社員們都樂意種!”王立坤估摸着,這次又要忙到春節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合作社與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訂單式生產合作模式,種子、有機肥由企業統一送上門,收穫之後上門拉糧,還有保底價,“不愁種、更不愁賣”。

喬府大院的創辦人喬文志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最開始,北漂的他只是想把家鄉的大米在北京賣個好價錢。讓他沒想到的是,五常大米竟大受歡迎。

賣五常大米讓喬文志迅速賺到第一桶金,於是他回到五常成立米業加工廠,建立育繁推一體化良種體系,建設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成立“喬府大院”大米品牌,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現在,喬府大院已經成爲五常第一家全產業鏈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種“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也成了當下五常主流的種植方式。

和喬府大院的模式不同,風光裡(黑龍江)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主打與連鎖餐飲品牌合作。西貝莜麪村、米村拌飯……風光裡公司的牆上展示着幾十個合作企業,展示架上放置了兩款公司的主打產品:4.18公斤的大包裝和415克的小包裝。該公司品控經理唐家傑說,企業主打免淘工藝,“以大包裝爲例,一袋大米剛好適配蒸箱盤,不用淘米,直接加10斤水即可”。餐飲企業節省了淘米的時間和成本,還能保證所有店面做出的米飯品質相同,這一優勢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五常的大米加工業企業已經超過了500家。走在五常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米加工企業的銷售門店。爲了助推大米產業的發展,五常市還出臺了《“五常大米”產業發展2024—2026行動方案及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五常大米走向千億產業”的發展規劃,成就世界級品牌稻米產業的發展目標。

今年7月,《地理標誌產品質量要求 五常大米》發佈實施,五常大米從此有了更精準的定位:不僅是種植,包括加工、包裝等環節都要在五常市行政區域內完成的,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濃濃鄉情

五常大米故事多,有兩件事挺有意思。

第一件事,是五常大米的一次特別“出圈”。

2010年,五常大米被爆出年產不到100萬噸,市場上卻銷售了1000萬噸。一時間,“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流傳開來。一聽有“盜版”,五常開始打假、護牌。接下來的幾年,五常市接連建成了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建設了五常大米網和五常大米溯源防僞查詢平臺,還給農戶頒發“稻米銷售卡”,從地塊、水稻播種、田間管理、生產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饋和質量追溯,實現五常大米的總量控制和完整的溯源防僞體系。

“之所以有很多假冒的五常大米,從側面說明了五常大米的高品質和知名度。”在五常市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野看來,這件事敦促地方政府要盡全力保護好五常大米這塊金字招牌,給消費者一個放心的消費市場。

現在,正規的五常大米包裝上都會有一個溯源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即可完成從田間到手頭的全程可視化追溯,再加上專屬於五常大米的執行標準GB/T19266,正品五常大米有了雙重保障。用張野的話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從源頭上做好把控,而不是把老百姓教成鑑定真僞的專家”。

另一件事則藏在五常人的思“香”情裡。

1983年出生的王佳良,是土生土長的五常市向陽鎮建國村小河裡屯人。2002年,王佳良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闖蕩,但心裡始終掛念着家鄉。2016年,事業小有成就的王佳良回到小河裡屯,成立了五常市小河裡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五常市小河裡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建了“小河裡島”五常大米品牌,成爲“新農人”。

“剛開始就是每天揹着電飯鍋,帶上幾袋大米,走到哪兒就在哪兒現場做飯給大家品嚐。”創業之初,爲了讓“小河裡島”賣上好價錢,王佳良利用多年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跑市場,五常大米的品牌效應讓他少走了許多彎路。合作社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公司的年銷售量也從最初的十幾噸到現在的近千噸,鄉親們的錢包變得越來越鼓。

“回來是遲早的事兒。”在“90後”小夥趙志友看來,自己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龍鳳山鄉樂園村,爺爺、父親更是一輩子都在種大米、賣大米。傳承好五常大米,自己這個“米三代”責無旁貸。在外闖蕩8年後,趙志友返回了故土。大米怎麼賣?趙志友有自己的新觀念。

拉來投資人,在家鄉建起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一條龍生產五常大米。與父輩不同,趙志友不再是過去小作坊式的生產大米、賣大米,而是選擇了與電商平臺和餐飲企業合作。只用了一年時間,新米廠的營業額就達到了5000餘萬元。

“我爺爺年輕時當過好多年的村長,是最早將五常大米賣到新疆的人。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新農人’是怎樣把五常大米種好、賣好的。”趙志友說。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大米不僅是口糧,對五常人來說,還是濃濃鄉情與未來發展的希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