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憲:高明的老師,善於培養學生這10個習慣

全文長 5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8分鐘

作爲教師,如何從爲學生一生成長負責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一起來看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吳正憲的智慧。

如果您問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讓學生養成好習慣!

我認爲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要賦予它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創新能力已日益顯露出其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就基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責任是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分爲兩個層面,一是基本的學習習慣,二是更高層次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除了靠培養訓練,更多的還是靠教師平日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這種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吳正憲: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數學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

基本學習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基本學習習慣養成是學生進行正常學習的基本保證,也是良好的高層次學習習慣的基礎。因此,要高度重視良好的基本學習習慣的養成。

1. 培養傾聽的習慣

“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既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舉止文明禮貌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孩子不懂得認真去聽別人的講話,表現在:

上課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經常走神;小組討論不會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自己說話時旁若無人,大聲喧譁,別人講話時聽不進去;不會與人聊天,不能雙目注視對方,與別人談話常常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態度。

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必須給予修正。

專心聽講是孩子們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才能使孩子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首先,教師講課應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住孩子們,讓孩子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他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

其次,要加強聽的訓練。有人說“聽”還不容易嗎,人從出生就開始聽,孩子上了小學天天都在聽課,天天聽別人講話,難道還不會聽?非也。有人聽講,雖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後卻不知所云。

2. 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鍛鍊學生思維的體操,觀察恰恰是思維的觸角,學生是通過觀察來獲取思維素材的,沒有觀察就不會有思維,沒有正確精細的觀察,就不可能展開正確的思維。

觀察不仔細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着的問題,他們往往籠統地感知,觀察不出事物之間的差異和共性。爲了克服這些弱點,我注意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貫穿小學數學教學中長期的任務,觀察不是一般地看,而是一個有目的的感知過程,善於觀察才善於創造。因此,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首先應使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 培養認真做事的習慣

孩子們從小養成做事認真的好習慣將受益終生。在和孩子家長聊天的時候常聽說:“我的孩子很聰明,就是粗心馬虎,不是抄錯數,就是計算粗心……”

小學生家長這樣說,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學生的家長還是這樣說。好像“粗心馬虎”是個頑症,不知要伴隨孩子多久。每次從考場上走出來的學生都有不少想吃“後悔藥”的,屢屢失敗,屢屢發誓,又屢屢改不了這個“粗心”的壞毛病。

教師有責任幫助孩子去不斷地克服抑制壞習慣,養成做事認真的好習慣,這是看似簡單實則是很艱鉅的工作。

一是教師要發揮示範作用。比如:我力求把數字寫得工整、美觀,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對學生的書寫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正確、整潔、美觀。三是適度評價。在批改作業中除了對正誤的評價,還要注重對書寫的評價,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常常出現兩個成績,即有對題目正確率的評價,又有對書寫整齊美觀的評價。四是把寫好字作爲對學生的一種藝術薰陶。一幅好的字,就是一件藝術品。

4. 培養善於整理總結的習慣

有的人學知識很有條理,好像他把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需要什麼,一找就找到了。有的人學知識雜亂無章,好像家裡的東西亂堆亂放一樣,需要什麼,翻箱倒櫃找不到,急的滿頭大汗沒辦法,只好再到商店裡買新的用。

學習也是如此,要學會自己整理,把知識很有條理地“放入”腦海裡,什麼時候應用,提取出來就會很方便。

我曾經和孩子們打過比喻:“你們每人手裡託着一盤子,每次獲得了一個新知識,盤子裡就多了一顆珍珠,知識獲得越多,珍珠的數量就會相應增加。如果你們不學會整理,把它放在盤子裡如同一盤散沙,沒有太大的價值。只有把這些珍珠按照顏色、形狀去穿成美麗的項鍊,纔會價值連城。”

歸納整理對數學學習尤爲重要,數學知識具有明顯的系統性、邏輯性,它的發展總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會學數學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整理歸納概括的人,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們善於整理和總結的習慣。

5.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常聽不少家長反映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孩子不自覺。

“我的孩子從來就沒有自覺地看過書,自覺地複習過功課”。“我的孩子從來不獨立思考,遇到問題不是在學校問老師就是回到家裡問家長”。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爲這些孩子們沒能養成一個獨立思考、自覺看書的好習慣。

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首先教師要爲孩子們創設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的話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給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給孩子們充分感悟的過程。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覺地提取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對照比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特別要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敢於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

另外,還應創設讓孩子互相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與夥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帶來的樂趣,去學習欣賞同伴們思考的成果,進一步的思考、交流。

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有見解纔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賦予學習習慣時代特色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未來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這個角度來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體現時代的特色,這是更高層次的學習習慣,它體現着既傳統又現代的哲理特色。

1. 培養查找資料、收集信息的習慣

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中一個人不會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則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爲了適應時代的需要,爲了孩子們的生存和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查找資料,及時收集信息的好習慣。這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是很有意義的。

豐富的資料能使孩子們大開眼界,知識的積累能提高了孩子們的數學素養。在收集信息,查找資料的活動中,孩子們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教師有意識去引導和培養,查找資料、收集信息的良好學習習慣一定會逐步形成。

2. 培養質疑問難的學習習慣

質疑問難就是敢於大膽地提出問題,大膽地懷疑,大膽地批判,這正是21世紀人才所需要的。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未來社會的創造者,只有今天敢於質疑、敢於批判,明天才能善於超越、善於創新。

孩子們走進教室,並非是從零開始的,他們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帶着各自不同的疑問走進教室,教師必須爲孩子們“疑”的釋放創設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問,大膽地懷疑、猜想、批判。

講新課時,讓孩子們先說話,先提問題,先質疑;新課進行中,孩子們可以隨時提問,隨時質疑;新課結束時,還要請孩子們再說話,再提問題,再質疑。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學生善於質疑問難的好習慣。另外,注意及時鼓勵孩子們這種大膽質疑問難的精神。

不論學生質疑的問題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都認真地傾聽,並給予適度地引導。對提出精彩問題的質疑者,給予鼓勵和讚揚;對於平時不愛提問的同學,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也給予及時的肯定。長期堅持下來,慢慢地養成質疑的習慣。不懂就問,才能提高。質疑習慣的培養,爲學生思維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

新世紀的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時代呼喚人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這樣才能適應新世紀的發展,才能在未來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相處、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再加之父母的嬌慣,從小享受着特殊優待,心中無他人,不會友善地與人合作,這樣就不利於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質。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要爲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使他們從入學開始就習慣於有事和小夥伴商量。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爲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討論的機會,使孩子們在合作中學會傾聽與採納。

教師應爲學生提供一些數學模型,讓孩子們在基於問題學習的探索中一起調查研究,採集數據,捕捉信息;一起制定方案,提出設想,進行探索;一起歸納總結,彙報成果,使孩子們不斷地適應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久而久之,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4. 培養自我評價的習慣

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飛速發展,它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基礎教育的任務是要強調人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強調爲人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好基礎。未來社會呼喚主體精神,要求人更加自覺地管理自我。

學生從小就要有一種責任感,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要敢於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勇敢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這也是未來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

很多學生在這一點上是欠缺的,從小上學就習慣於被別人指揮着,評價着。做過事情總習慣等着別人來評價,而自己卻不能做出客觀評價,這是主體精神不強的表現,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所以,從未來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高度來看,人必須要從小養成自我評價、自我負責的好習慣。

一個人能否從小養成這種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負責的良好習慣,對其終生的工作態度影響甚大。未來社會需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高度負責的人,因此,要認真培養自我評價、自我負責的好習慣。

5. 培養高效做事的習慣

現代的人們開始對“時間、效率”這些字眼獨有情鍾,因爲它給人們帶來了高質量的生活。

孩子們天天都在上課,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們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抓緊時間做事情,教師就首先要做到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一是教學內容不無效重複。我講課時,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減少教學內容的重複。既使遇到教材內容前後重複,有時甚至涉及相同的內容時,我就靈活地改變原有題目的呈現方式,努力挖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資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不搞磨豆腐式教學,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是充實的,每一分鐘都是高效率的。

二是語言不囉嗦。豐富繁多的教學內容要在40分鐘完成,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苦練內功,以精煉生動的語言講述豐富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語言囉嗦,講話“車軲轆”來回轉,必然會浪費時間。

三是切忌“借題發揮”。課堂上有時個別同學不遵守紀律,出了點問題,老師就“借題發揮”,沒完沒了的數落、批評。這既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不負責,也是對時間和生命的浪費。孩子們長久地在這樣的課堂氛圍裡學習,怎麼能會養成“珍惜時間,高效率做事情”的好習慣呢?

四是切記要守時。“遵守時間,履行諾言,守時守信”這些好習慣必須從小培養。上課鈴聲響了,我從不隨意延誤,準時上課;下課鈴聲響了,我從不隨意拖堂,準時下課;學就踏踏實實地學,玩兒就痛痛快快地玩,專時專用。

五是經常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珍惜時間的故事,使學生受到感染。用名人名言激勵同學,使他們更加愛惜時間。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們“珍惜時間,遵守時間,高效率地做事情”的好習慣必然會逐步形成。

身教重於言教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千萬不可低估教師的“潛移默化”。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人們常言,學生就像教師的一面鏡子。尤其是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在幼小的心靈裡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的行爲習慣會直接左右學生的行爲習慣的形成,對這個影響,不可低估。

有一次下校聽課,正逢學生進校。一樓大廳迎面是一面很寬敞的大鏡子,我站在大廳門口看見一會兒有幾個學生走到鏡子前面很認真地照了照,女孩子捋了捋頭髮,男孩子整了整書包進去了;一會兒又有幾個學生重複着前面的動作。

有趣的是,這幾個孩子都進了我要聽課的那個教室。一瞭解才知道該班令孩子們喜歡的年輕漂亮的班主任每天進校都喜歡在鏡子面前照一照再進去。可見,教師的行爲對小孩子們的影響之深。

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讓我們從點點滴滴做起,從不經意的小事上做起,以一位教師優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動學生,以良好的行爲習慣去影響學生。切記,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

好的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給人們的回報是成功。好的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

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爲一種定型性的行爲,就會變成人的一種自覺需要。它不需要別人的提醒,不需要別人的督促,也不需要自己意志力的支持,已經變成了一種自動化的動作和行爲。

平時,我們在誇獎人們素質好的時候常說:“××在公共場所從不大聲喧譁,參加任何活動都很遵守時間,誠實守信”。“××很講衛生,從不亂扔東西,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學習很自覺,既會觀察又會思考”。“××見人彬彬有禮,談吐舉止文雅大方,很懂禮貌”。

諸如此類,習慣乎?素質乎?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已經變成了高素質的行爲。

我曾經多次在不同層次的學生羣體中作過有關學習習慣的調研,一個有力的數據讓我折服:學習優秀者百分之百地具備這樣或那樣的良好學習習慣;而學習困難者除了少數是智力因素以外,多數人從小就沒養成好習慣。

千萬別忘了給孩子們一個終生享用的良好學習習慣,讓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讓孩子們在整個一生中都去享受它的利息吧!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南京東方數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