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育未來!代表委員熱議如何培育佈局未來產業、把握髮展主動權
“得益於江蘇良好的產業生態,生物製造、商業航天、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等這些未來產業也‘無中生有’地來了,正在加快培育。”省委書記信長星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的講話“點名”四個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導力量,這四個未來產業正是窺見江蘇培育佈局未來產業、把握髮展主動權的一扇扇窗口。各地如何推動產業“無中生有”,未來又能否育苗成林、百花齊放?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代表委員。
量子產業,不可限“量”
很多人知道,無錫惠山是“一包三改”經驗和“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惠山已是量子科技的前沿陣地。早在6年前,惠山就與中國科學院杜江峰院士團隊開展合作,按照“研究所+產業園”雙輪驅動的模式,在全省率先佈局量子科技及其產業。
去年,惠山區量子產業產值達3億元,佔無錫全市3/4。由杜江峰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款金剛石量子計算教學機3D模型填補了行業空白,鎢燈絲掃描電子顯微鏡、隨鑽核磁共振測井儀等多個重點產品已研發量產。惠山還成功孵化了量子感知、國儀無錫、國儀海聚、國儀石油等多家企業,建成量子傳感、氣體吸附、掃描電鏡三大製造中心,總投資30億元的無錫量子感知產業園建成投用,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有報告指出,未來量子產業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別,前景不可限量。“前瞻佈局,‘看準了’就要‘抓緊幹’。”省人大代表、無錫市惠山區委書記程鬆表示,惠山提出建成全球領先的量子精密測量產業園區和全國最大的高端科學儀器產業基地的新目標。
下一步,惠山區將按照“產業規劃+特色園區+促進機構+引導基金+政策工具+品牌活動”的工作機制,促進量子科技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助力攻克量子科學儀器、量子傳感器、量子檢測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有效推動量子技術在生物醫療、物聯網、能源等領域實現產業化,讓量子產業在惠山“從1到N”形成產業閉環。
商業航天,瞄準“星賽道”
航空航天集羣是江蘇“1650”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羣之一,總產值已破12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商業航天,給江蘇帶來產業新風口。在產業規模上,江蘇企業航天產業配套能力強勁,涵蓋載荷、電子、組網等領域,這吸引國內一些商業航天領軍企業計劃在江蘇落戶。
2023年,江蘇省微小衛星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成立,也拉開我省商業航天領域衛星建設的序幕。在省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張駿看來,隨着衛星微小型化、高密度集成化、輕量化、低成本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微小衛星逐漸成爲商業航天產業新的增長點。而在南理工,就有一支專業研發團隊長期服務於微納衛星建設,實現整星設計製造,目前發射衛星10餘顆,其技術研發攻堅與產業應用工作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通過產業輻射,江蘇在數據服務、衛星互聯網等領域的發展已經進入國家戰略規劃。目前,在商業航天領域中,江蘇具有技術研發、人才輸送和服務支撐等明顯優勢。下一步需要結合微納衛星行業發展,打造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實現突破。”張駿觀察認爲,在微納衛星領域,江蘇處於規模化產業化的爆發前夜,比如在南通開發區,江蘇銀河航天南通衛星智慧工廠實現100至2000公斤級衛星的完整製造閉環,其批量製造各類衛星年產量可達150顆。
“下一步,發展商業航天可進一步聚焦細分賽道、錯位發展,比如上海深耕火箭領域,江蘇則可以根植衛星領域,做深度產業化建設。比如電磁頻譜星座,包括遙感、探測、控制、應用等,江蘇都非常有優勢。”張駿建議。
生物製造,製造“不可能”
將餐廚廢油提煉爲飛機燃料;將鋼鐵冶煉過程中產出的工業尾氣轉化爲魚飼料;將農業廢棄物秸稈做成包裝袋和一次性吸管等產品……生物製造技術作爲全新“造物”技術,讓許多不可思議之事成爲可能。
江蘇是生物醫藥製造大省,如何邁向生物製造強省?省政協委員、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洪斌認爲,推動生物製造產業駛入“快車道”,離不開“創新”和“產業聚集”。
首要是聚焦源頭創新,瞄準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以及免疫治療、細胞、基因治療等,加速核心關鍵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在抗體藥物偶聯物和細胞、基因治療等領域力爭“領跑”,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其次是聚合創新資源,採取“引進+自主研發”“對外許可”等多元化方式,提升創新效率,進軍國際市場。還要培育龍頭企業,打造跨國製藥集團,增強國際競爭力。此外在創新成果准入轉化等關鍵環節,也需不斷完善產業創新生態。
生物醫藥是生物製造的應用領域之一。戴洪斌表示,恆瑞醫藥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堅持體系化創新,打造國際先進水平創新平臺,深耕腫瘤治療領域,拓展自免、代謝疾病等慢病領域,同時拓展適配生物製造的產品新管線。
人形機器人,加速“跑起來”
參加半程馬拉松,翻跟斗、做俯臥撐……最近,有關人形機器人的新消息接踵而至。作爲未來產業的前沿領域,人形機器人已成爲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最激烈的新賽道之一。
“江蘇已經拿到這場產業競賽的‘入場券’。”省人大代表、蘇州科技大學校長顧菊平告訴記者,我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先進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經驗和豐富的產業配套資源,在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方面有着天然優勢。
眼下,人形機器人成爲製造技術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產業創新的重要陣地。省內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已形成較爲完善的機器人學科體系。以蘇州科技大學爲例,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學校在先進製造、智改數轉網聯、低空經濟等方面佈局新興交叉學科方向,增設一批新專業,在機器人設計、生產製造、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等領域形成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還與艾利特機器人有限公司共建江蘇省智能感知協作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去年4月印發的《江蘇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江蘇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瞄準新目標,讓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跑起來”,顧菊平建議,要持續在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產教融合、人才隊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集中發力。蘇州科技大學也將加快推進光子、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工業智能等產業學院建設,加大產教融合,推進機器人在製造業、醫療康養、商業服務等領域的集成應用,助力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何玥頤 安瑩 倪方方
來源: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