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治理築屏障

來源:經濟日報

萬里黃河,九曲迴環。山西地處黃河中游和海河上游、黃土高原東部,被譽爲“華北水塔”,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爲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創新推進全流域協同治理方案,構建起跨區域、多主體聯動的治理體系,形成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的“山西方案”。

初春時節,漫步呂梁臨縣黃河岸畔,河風輕拂,目之所及,孩童玩耍,萬物萌動,滿是蓬勃生機。“二三十年前,這裡全是禿頭山,颳大風時,黃沙裡卷着煤渣,河水渾得叫人心慌。”臨縣居民李國棟看着眼前美景,回憶當年的不易。

黃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總面積的73.1%,是山西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帶。然而,長期以來,受自然和人爲因素雙重影響,黃河山西段面臨着諸多生態環境挑戰。

“地域廣袤、生態環境脆弱等基本特性決定了黃河治理必須解決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等基礎難題。”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趙立東說,爲此,山西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基本實現從分散治理向全面治理、重點治理向系統治理的轉變。

2024年前10個月,山西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98萬畝,黃河流域完成營造林面積192.46萬畝,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從2019年的54.5%提升到2023年的90%,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山西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出臺規劃,實施一批優質“三北”工程項目。加強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以點帶面推動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提升。

同時,山西加強與陝西等鄰省的聯動合作。202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貫徹實施黃河保護法暨沿黃9省區法院黃河流域司法保護工作推進會在呂梁召開,會上簽署的《司法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西倡議》,倡導協力構建黃河流域9省區各級審判機關內外部的信息共享和協作機制,加強審判機關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環境行政執法機關的協調聯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在運城市鹽湖溼地,成羣的火烈鳥、白天鵝和黑腹濱鷸在此翩躚起舞,吸引不少鳥類愛好者的駐足。觀鳥人劉洪斌對這些年的變化如數家珍:“自2014年首次發現以來,野生火烈鳥已連續11年選擇在這裡越冬了,運城鹽湖也成了我國少有的以家族羣居方式長期‘定居’的鳥類棲息地。”

如今,運城鹽湖記錄鳥類達200餘種,火烈鳥、白天鵝、灰鶴等珍禽與鹼蓬草、七彩湖光交相輝映,成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亮麗名片。

運城是汾河匯入黃河的最後一站,也是檢驗山西“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最終成果的地方。“水草豐美、百鳥翔集”,運城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頂層謀劃及項目的紮實落地。

河津市投資新建的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是運城市87個“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項目中的一個。其設計污水處理能力爲3萬立方米/天,還預留了可以再處理3萬立方米/天污水的建設用地,基本滿足了河津市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

“在中水回用系統投入生產的一年半時間裡,我們累計節省成本約560萬元。”晉能控股山西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發電分公司發電運行部主任李俊華說,該公司通過使用河津污水處理廠輸送來的中水,將用水成本從原來的2.97元/噸降至1.5元/噸,“既保護了水資源,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

山西省水利廳副廳長王兵表示,山西推進實施中部引黃、萬家寨引黃北干支線等一批水網骨幹工程,爲高質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搭建了“四樑八柱”,提供了堅實保障。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山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山西出臺《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山西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並持續完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託黃河的福,現在老牛灣成了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村裡建了29間民宿,生意都不錯。村民從貧困走向致富,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改善生態的結果。”黃河邊老牛灣村的民宿老闆魏永富說,自己家的民宿有70張牀位,可同時接待100人以上用餐,僅這一項,一年增收便超過10萬元。他指着不遠處的一片林子說,“前半生我是種樹的,如今退休了,自己也乘上了‘涼’”。

如今,山西人工造林規模連續3年全國排名第一,2024年1月至9月黃河流域59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4.7%。未來,山西將繼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這條母親河在三晉大地煥發蓬勃生機。(經濟日報記者 樑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