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從“差評”到“頂流”,隰縣憑什麼?

來源:海外網

如果不是2024年那場“差評危機”,或許沒多少人知道山西隰縣的“隰”念“Xí”。

這個偏居山西臨汾市北部山區的農業縣,人口不足10萬,2019年才脫貧摘帽。臨汾有機場,可從臨汾去隰縣,還要開一兩個小時的車“上山”。出於這個原因,當地人往往把去隰縣,叫“上來”。親戚朋友來了,會熱情問上一句:“上來啦?”

如果您是來調研的經濟學家,可能不會把隰縣作爲縣域經濟的典型樣本,因爲除了玉露香梨,這裡沒什麼產業集羣。如果您是古建築學者,這裡除了小西天,也沒多少名勝古蹟。

山西人自己可能也沒想到,繼淄博、天水、哈爾濱、懷化等“網紅城市”後,山西第一個出圈的,竟然是隰縣。

隰縣小西天大雄寶殿內的懸塑(拍攝:螺螄道長)

讓我們回顧一下隰縣的“破圈”之路——

2024年國慶假期,因《黑神話:悟空》取景地小西天爆火,隰縣7天涌入9.1萬名遊客——幾乎相當於全縣人口。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明末始建,被譽爲“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遊戲《黑神話:悟空》中的同款“大雄寶殿”,現實中其實是個僅有169平方米、一次只能容納約40人蔘觀的“小”景點。

這樣一個“小”西天,每天要接待上萬名遊客,歷史上從未有過,也根本頂不住。

簡單算筆賬:一萬名遊客,就算大家擠擠,一批進50人,也要200批次。即便景點每天開足馬力,迎客12小時,每批遊客能分到的時間,也只有3.6分鐘。

這種極限壓力,景區排隊、限流在所難免。遊客高喊“差評”,實際上也情有可原。

但面對遊客不滿,隰縣沒有辯解推諉,沒有“躺平”“棄療”“就這麼着吧”,而是快速響應、真誠改進——副縣長現場唱歌安撫遊客,公安局長疏導人流,文旅局長扮唐僧同遊客互動,全縣黨政機關騰出停車場,玉露香梨免費品嚐,志願者全天候服務……

硬件不足軟實力補,隰縣人民的土辦法、笨功夫,反而讓遊客感受到了小縣城的真誠與溫度。

去年國慶假期最後一天,隰縣再發“誠意大禮包”,宣佈自當日至年底,凡中秋、國慶假期遊覽過小西天的朋友,拿着購票憑證,可再次進入景區參觀,免票。

這些舉動不僅挽回了遊客的心,也讓小西天的口碑逆轉。不少網友點贊:“真誠永遠最能打動人。”

短短几天,隰縣的“差評危機”,變成了口碑逆襲。

講解員爲遊客講解懸塑藝術。圖源:新華社

從“差評”到“頂流”,隰縣憑什麼?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隰縣的“天時”,是《黑神話:悟空》帶來的流量東風,是“寶藏小衆遊”日益成爲年輕人青睞的旅遊方式,是“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爲支柱產業”的政策背景下,縣域文旅經濟的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縣域市場酒店訂單同比增長68%,景區門票訂單增長151%。蛇年春節,隰縣所在的臨汾市,旅遊景區“二次消費”佔比顯著提升。

這是小西天帶給隰縣的經濟效益:一次懸塑參觀、一碗羊肉餄餎、一場非遺表演、一枚遊戲聯名徽章……都在重構縣域經濟的價值鏈條。

“地利”,是小西天、玉露香梨兩大資源稟賦。

隰縣不是純靠互聯網“造景”的網紅縣,本身就有文化底蘊的硬核支撐。有個說法是“小西天之前無滿堂懸塑,小西天之後無懸塑滿堂”,作爲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小西天的精妙工藝,與國產現象級3A遊戲大作畫面形成跨時空共鳴,其歷史和藝術價值說是“獨一份”,也不爲過。

玉露香梨,是隰縣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它號稱“中國第一梨”,品牌價值高達87.43億元,不僅鋪開了隰縣在國內的排面,還讓其在國際市場上有了辨識度。小西天火了,隰縣人用贈梨之舉贏回口碑,也用“軟性植入”助推了農文旅融合。梨子賣家說,現在很多訂單,都是去年國慶那波回頭客。

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和”。隰縣幹部意識深處和實際作風上的“服務革命”,讓隰縣真正接住了這波流量。

我們看到,在差評危機中,隰縣至少面臨過三次抉擇——

是把流量當成難得一遇的“潑天富貴”,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麻煩一堆”?

是板起臉來讓遊客“服從管理”,還是耐心溝通“馬上解決”?

是立馬退縮轉向保守、一刀切限流確保安全,還是嘗試用新辦法、新改革來解決新問題?

隰縣三次全都選對了。逆襲的金鑰匙是觀念:文旅是富民產業,遊客住了店、吃了面、嚐了梨,就能帶動羣衆增收,這是“父母官”的分內事;縣領導每天“釘”在景區,聽取遊客意見;公安局長說,給我們半小時,保證解決問題;分管文旅的副縣長表態,要把“差評”當作良藥。

“用戶思維”,是隰縣致勝的關鍵一步。

當地爲遊客免費送梨。圖源:網絡

隰縣當然並非孤例。

從淄博燒烤到天水麻辣燙,從榕江村超到隰縣小西天,縣域文旅經濟火熱的背後,是“服務革命”,是縣城“體驗經濟”的悄然轉向——旅行,不只是觀光,而是一種“日常之外”的情緒價值產品;文旅消費者也從遊客變成“玩家”,要的不只是風景,更是被尊重的溫度。

服務溫度能轉化爲發展力度。今年春節前,島叔來到小西天,當地客流量較同期成倍增長。停車場內,浙B、陝C、黑A,外地車牌比比皆是。還有不少山西籍大學生,趁寒假帶着自己外地同學來此遊玩。

小西天的熱度還在延續。未來怎麼辦?

隰縣文旅局長趙會兵說,讓小西天出圈的心願完成了,但“作爲一個傳統的農業山區小縣,離旅遊城市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也在暗暗發力,希望儘快把各項服務的軟硬件都提升上來。”

他們正在計劃打造“農文旅”融合小城:持續改善景區基礎設施,在不破壞文物古蹟的前提下增景留人;還有增齋留人、增住留人,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在旅遊線路上,把自然風光、國寶觀賞、紅色景區搭配起來,在縣內形成一日遊、兩日遊,再依託旅遊帶動全縣經濟效益。

隰縣的經驗,其他“小縣”能否複製?

這是個真問題。縣域文旅其實極具“個性”,最重要的流量密碼,是根植一方水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追逐熱點、臨淵羨魚之外,各地不妨盤點下自家特色旅遊資源,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讓更多縣域文旅IP破圈,也盤活閒置資源,帶動創業就業,讓高質量文旅與鄉村振興互動起來,讓鄉親們的參與面越來越廣。

島叔相信,當“奔縣熱潮”遇上“服務革命”,還將有更多隰縣們迎來“突圍”。

再小的縣城,也能書寫屬於自己的“天命”傳奇。

文/螺螄道長

編輯/點蒼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