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被市場“捶打”的時間還有很多
3月份底,小米SU7在千呼萬喚中,終於公佈了價格。
從2021年小米汽車成立到如今,這款備受矚目的汽車就一直活在各種猜測與想象中。從具體的銷售數據來看,小米SU7的落地,爲雷軍長達三年的造車計劃畫上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
小米汽車的造車時間雖然非常緊迫,並且在三月底的發佈會之時,對我們在兩年前發佈的"小米造車時間緊迫論"進行了大範圍的惡意投訴,略顯小家子氣,但客觀來說,在進入市場實戰前,小米的這一連串營銷堪稱近年來最爲成功的案例之一。
受益於營銷的成功,根據小米汽車公佈的數據,小米SU7 4分鐘大定破萬;7分鐘大定破2萬;上市27分鐘,大定5萬臺;上市24小時,小米SU7大定突破了88898臺。雖然這組數據被質疑重新定義了大定,但對小米來說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在新車發佈之後的短短几天裡,國內新能源汽車圈爲此上演了頗爲魔幻的一幕:
有豔羨、有支持、有忌憚、還有的趁此機會狠狠蹭了一把流量。前者以賈躍亭、周鴻禕爲代表,後者則是一大幫磨刀霍霍的友商,凱迪拉克和智己更是因爲不太體面地蹭熱度,被米粉抨擊吃相難看。
總之,小米汽車想要的"主角效應"此刻已疊滿全身。
"修煉"了整整三年,小米SU7 初出茅廬,趕上了個半是海水、半是火焰的時代。一方面,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球新能源汽車的63.5%,國產造車勢力不容小覷,小米的加入,無疑更壯大了這個瘋狂的羣體。
另一方面,卷生卷死的友商毫不留情。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家車企或車企高管相繼表態,有7家啓動降價阻擊小米,問界、極氪、小鵬……如果小米汽車想要在當下水深火熱的市場中繼續生存下去,需要面對挑戰的時間,大概遠遠不止三年。
車圈進入"個人崇拜"時代
小米SU7幾乎開局即爆。有意思的是,有自媒體統計車主追捧小米汽車的原因,高居首位的理由赫然是雷軍的領導魅力。這似乎也是小米汽車目前的真實寫照,這兩天,雷軍在社交平臺上的存在感碾壓小米SU7。"雷神"一名更是層出不窮,佔領了諸多米粉的心智。
抖音上一則"雷軍爲小米車主開門"的視頻登上平臺熱榜,累計有1000多萬網友討論,雷軍本人的熱度是汽車遠遠趕不上的。不可否認,全球造車圈,一開始就帶着濃厚的人物崇拜色彩,正如馬斯克之於特斯拉,李斌、李想之於蔚來、理想。
這幾位創始人一度是品牌生意的活招牌。馬斯克除了賣汽車,酒瓶、口哨、摩托車也能賣得風生水起。李想因爲理想L系列的爆火,一度化身成功學大師。雷軍的個人魅力早在智能手機時代就成了品牌百試百靈的流量秘訣。
在買車先看創始人的人格魅力的趨勢之下,諸多車企的高管不得不從幕後專注造車轉型爲專注造勢。就目前來看,不少車企的高管陸續開始活躍於社交平臺,例如小鵬汽車自動駕駛部門的劉毅林、小鵬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吉利高級副總裁楊學良。
長城汽車更是拉起一衆高管社交矩陣,去年6月份,長城15位高管集體開通微博個人賬號。今年3月份,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微博上發佈了十餘年來的第一條內容。李斌在個人賬號開啓了一段直播,持續了兩個半小時。
那麼,汽車圈爲何突然搞起"個人崇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曾經被車企奉爲圭臬的價格戰正在失靈。此前,有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超過8成的消費者表示價格戰對自身購車決策未起到積極作用。車主們更希望在服務、品牌熱度、社交屬性等多個維度尋求價值。
即便奏效,一衆車企也難以再承擔價格戰的後果。去年,造車圈被迫經歷破產與虧損的雙重打擊。愛馳汽車連續兩個月發不出工資;威馬生死難料;雷丁汽車申請破產……2023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團、長城汽車因爲價格戰導致營收、歸母淨利潤雙降。
最爲重要的是,車子本身其實已經足夠便宜了,已經降無可降的前提之下,誰能在便宜價格的基礎上,讓用戶獲得更高的價值認同,纔是王道。
因此汽車市場急需要把重心從價格戰拉到品牌戰上。典型的例子是華爲,2023年,問界半年之內翻身,拿下月銷3萬的成績,這背後離不開餘承東不遺餘力地營銷。
從去年開始,車企的品牌曝光率在急劇上升。
CTR媒介智訊的數據顯示,2023年投放硬廣的新能源品牌總計203個,投放量同比提升22%,電視植入時長同比增加了36%。 在社交平臺方面,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車視頻發佈量在抖音上同比增加了129%。
其次,車企品牌宣傳的過程中,個人形象鮮明的管理者顯然扮演了多重角色:引流者、發言者、溝通者乃至與市場談判的決策者。當車企需要勒緊褲腰帶時,創始人的站臺往往能節省一大半營銷成本。
以蔚來爲例,根據蔚來發布的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全年蔚來花在營銷上的費用爲128.8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2.3%。但李斌的一場直播,就實現了在線人數超過10萬,累計觀看人數更是突破1000萬。
另外,這些逐漸出圈的造車人也成了整個商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或相互抨擊、質疑,亦或彼此鼓勵、取經……4月1日,各大新能源車企公佈3月銷量數據,比亞迪單月銷量再次突破30萬輛,同比增長46.1%,賽力斯汽車銷量24986輛,同比增長579.15%。
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等新勢力3月銷量同樣實現大幅增長。隨着雷軍的登場,讓造車界的劇情更精彩了幾分,但如何避免因爲過度的個人崇拜導致的品牌過度"宗教化",也是懸在這類造車企業們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畢竟,隨着粉絲越來越狂熱化,一旦出現變故,引發的反噬是任何一個人和一家企業都無法承受的災難。
"麻煩"不止賣車
在一開始的發佈會上,小米SU7要狙擊的對手就很明確:特斯拉Model 3。據悉,小米SU7在價格上比Model 3便宜差不多三萬塊錢,而在參數上,小米汽車官方表示小米SU7在零百加速、電機峰值功率、續航等方面優於Model 3。
國內新能源汽車圈,想"殺死"Model 3的不在少數。除了小米SU7、還有小鵬P7i、寶馬3系純電版、比亞迪海豹、極氪001……這同時也意味着,小米SU7所要擠佔的賽道上,早已人滿爲患。
就目前來看,小米SU7應該不愁賣。只不過,車企要面臨的種種考驗比銷量比拼還要殘酷。在4月份,小米汽車正式開始交付的那一刻,產能、質量、售後……都纔剛剛開始接受市場和用戶的考驗,相較於預售前的營銷造夢,這纔是實打實的挑戰,並且每一項都生死攸關。
例如,在小米SU7上線之際,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所糾結的點不是汽車本身,而是小米從手機企業轉型邁向汽車之後的成熟度。以售後爲例,有報道顯示,小米目前的售後中心並不多,在上海地區,小米只在上海松江區手拉手交付中心設立了一家門店,未來一段時間,上海地區的交付都將在這家店進行。
此外,浦東及浦西各有一家售後服務中心,也可以提供部分售後服務,但不少消費者因此對SU7望而卻步。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一直困在養護與維修中,車企本身的售後生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車主的選擇,小米在這方面還需要努力。
4月8日,小米汽車的車險價格也引發了熱議。數據顯示,小米汽車車險首年價格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這個數字並不算低,要知道,2023年新能源車險的車均保費爲4003元,而傳統商業車險的車均保費爲2209元。
小米幾乎翻了行業平均價格的兩倍。
一個既定的事實是,隨着新能源汽車普及,車主對車企本身的服務生態越來越在意。頭部車企在這一方面的投入更加印證了這一點。就在今年2月份,蔚來剛對旗下的"無憂服務"進行了一次深度整改。
特斯拉之所以能獨佔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鰲頭,與其售後服務體系息息相關。據悉,早在2022年5月份,特斯拉的實體服務中心在國內就超過了129家,自營鈑噴中心開設了18家;授權鈑噴中心開設152家。
小米在這一方面的暫時性缺失,無意中會"勸退"不少對SU7躍躍欲試的車主。
當然,小米汽車的產能也時刻被外界所關注。截至4月3日,小米汽車App顯示,小米汽車SU7交付時間已經延長,部分訂單鎖單後排到半年左右,其中標準版預計13至16周交付,時間最長的Max版本則需24至27周。
爲了儘快滿足交付,小米汽車將原計劃月產7000輛左右的目標,提升到了月產1.2萬輛左右。不得不承認,小米汽車生產線的搭建,這背後是雷軍多年籌謀的結果。
早些年,雷軍就開始以投資的方式涉獵造車圈。投資的車企有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玩家也不少,例如激光雷達的禾賽科技、北醒光子,動力電池的中航鋰電、蜂巢能源,芯片的黑芝麻、雲途、比亞迪半導體,底盤的孔輝科技、千顧科技……但這些"朋友"能否在後面的競爭中派上用場,解決小米的燃眉之急,一切還未有定論。
畢竟,產能與性能爬坡,對老牌車企也需要時間,何況作爲新勢力的小米。
小米賣車可以"虧"多久?
對於小米汽車的未來,雷軍早有打算。
此前,雷軍曾公開表示,小米汽車的階段性目標是邁進純電豪華轎車單款產品的前三名。"懂車帝"數據顯示,當前國內其售價20萬的純電轎車裡,特斯拉Model和極氪007分別爲第一與第二。
第二名的極氪007 近兩個月的月均銷量在4000臺-5000臺左右,小米汽車想要名列前三,起碼要向這個成績看齊。當前小米SU7爆單,一大部分原因是米粉等了三年,一朝爆發新鮮感。
未來走向何方,結論雖不明顯,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其他競爭對手不會坐以待斃,小米汽車爭取前三的過程勢必不會順利。整個新能源行業必然發起一輪輪的互相攻伐。但這對消費者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消息。
儘管在2024年,價格戰意義折損,但想用降價來爭銷量的車企還比比皆是。
年初,比亞迪率先提出"電比油低"的口號後,比亞迪的驅逐艦05榮耀版車型指導價爲7.98萬-12.88萬元,長安啓源A07起售價爲13.59萬元,蔚來汽車用Baas方案變相降價。在小米SU7面世之前,2024年至少已有20款車型官宣降價。
對於行業內幾乎已成常態的價格戰,小米首款車型在20萬出頭的價格並不高。雷軍一度表示,su7現在這個價格小米是虧錢的,但大家都太捲了。價格戰一旦開始,誰先停手誰就會輸掉這場戰爭。小米已上戰車,勢必不願成爲最先停火的那一方。但和所有深陷價格戰的企業一樣,小米也要面臨一個痛點:小米造車虧可以虧得起?
一直以來,新能源造車企業的盈利成謎,特別是純電領域。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僅特斯拉一家純電動汽車品牌實現了穩定盈利,比亞迪的盈利部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理想汽車2023年的首次盈利也主要是因爲專注於增程式電動車市場。
2024年3月份,小鵬汽車公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全年業績,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其年度淨虧損爲人民幣103.8億元。其累計經營虧損則達357.6億元人民幣。
蔚來汽車與其同病相憐。
3月5日,蔚來汽車發佈財報,2023年營收556.2億元,歸母淨利潤則爲-211.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45.25%,六年暴虧超860億元。雷軍深諳造車規律,所以也直言這幾年沒打算靠汽車賺錢。
雷軍最後一次創業可謂誠意十足。數據顯示,小米SU7整體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三年下來的研發費用超100億元。對比其他友商,特斯拉、理想和小鵬等車企的初期年均研發費用大部分在10億至20億區間內。
對於未來的投入,小米也毫不吝嗇。數據顯示,2026年小米汽車的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小米已爲燒錢的汽車業務囤好了"糧草"。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現金儲備達到1363億元。
但盈利之路漫漫,小米汽車能堅持多久?或許只有雷軍自己知道。
在擔憂汽車銷量之際,小米更焦慮的恐怕是本身的手機業務。Counterpoint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六週,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了7%,除了華爲以外,其他廠商幾乎都處於下滑狀態。
2023年,小米集團智能手機業務收入1574.61億元,同比下降5.8%;出貨量爲1.46億臺,同比下降3.3%;ASP爲1081.7元,同比下降2.7%。這對押寶小米造車的雷軍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種種跡象顯示,小米造車無法一蹴而就。它需要在漫長的歲月裡,用資本與耐性一點點接受市場和用戶的"捶打",至於最終能否百鍊成金,除了頂級營銷手段之外,還要看小米汽車最後真正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