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半個世紀的“黑茶貴族”,90%的茶友沒喝過!

在中國黑茶宇宙中,有一款閃耀星空的歷史名茶沉寂了半個世紀之久:

祁 門 安 茶

或稱“六安茶”,很多人初聽這個名字都以爲像六安瓜片一樣,是產自安徽六安的一款茶葉,其實此六(liù)安非彼六(lù)安!

“六(liù)安”之名,源於祁門蘆溪鄉當地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人有六氣(風寒溼暑燥熱)六腑,“安六氣養六腑”即爲六安。

故祁門安茶又名“六安茶”是彰顯其藥用價值,早在明末清初時,祁門安茶便以突出的藥效行銷兩廣及東南亞地區,被尊爲“聖茶”、“奇茶”!

至民國時先興後斷產,翻開安茶的歷史畫卷,不可謂不傳奇……

誕 生

祁門安茶誕生於明末清初,早在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年)編撰的《祁閶志》卷第十《物產、木果》中雲:“茶則有軟枝,有芽茶,人亦頗資其利。”

這當中提到的軟枝茶正是安茶在民間最早的稱呼,彼時恰逢徽商崛起,鹽茶木典皆爲產業,安茶也隨着徽商的腳步遍走天下,但也只止步於民間,知名度並不高。

據說是明嘉靖十一年,尊崇道教的世宗皇帝曾派天官來徽州齊雲山求子,沒想到還真應驗了,加之世宗還信奉吸取“天賜甘露”延年益壽,徽州天露就是“神漿”的消息不脛而走。

智慧的祁門茶人也借梯上樓設法將深山天露施用於茶——“露水時節到,白天將幹茶打火褪盡水分、夜來置茶於野外,猛吸露水、次早收茶上蒸,以保茶露相融一體,不被流失……”

天長日久,融合了皇家養生之道的安茶逐漸形成獨一無二的“夜露”工藝!流傳至今,安茶仍然保留了古法“夜露”,在中國六大茶類中仍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輝 煌

清朝初年,祁門安茶借“六安茶”之名行銷京城,譬如彼時的一首《開門七事》茶詩,曰:“金粉裝修門面華,徽商競貸六安茶。”

這說的是當時爲迎接徽商的六安茶進京,甚至不惜塗飾金粉裝修門店!又有詩云:“古甃泉踰雙井水,小樓酒帶六安茶”,說明了新開的酒樓飯肆,凡來客上茶即上“六安茶”。

這無不折射出清初京城對六安茶的推崇!而除了沖泡飲用,六安茶還入藥爲用。

清朝名將年羹堯、雍正帝敦肅皇貴妃之兄,清代大臣、醫學家年希堯常與友人論醫,有經驗良方就記錄下來,後輯成《集驗良方》六卷、《本草類方》十卷傳於後世。

精通醫術的年希堯就曾在防治天花的方子中寫道:“有異傳終身不出天花法,用金銀花揀淨七兩,六安茶真正多年陳者三兩,共爲粗末,衝湯代茶,每日飲數次,終身不出天花,雖出亦稀,極驗。”

這裡明確提到了要用陳放多年的六安茶入藥,顯然不太會是歸屬於綠茶的六安瓜片,衆所周知綠茶喝“新”不喝“舊”,而耐於久藏、越陳越佳的祁門安茶顯然更符合。

隨着安茶在京都爆響後,又掉頭走廣東,但一開始在廣州銷售並不理想,不過在機緣巧合之下,安茶作爲藥引入藥治病,從此在兩廣地區暢銷起來。

據《安茶史話》記載:清朝初年,祁門做安茶的孫義順號老闆運茶下廣東,途中偶遇一嶺南的戴郎中蹭船回家,沒想到抵達時遇到瘟疫橫行。

當即掛牌行醫的戴郎中在每劑藥方中都開了3錢安茶作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治好了很多人!名聲大震的祁門安茶也被民間奉爲“聖茶”、“奇茶”,清朝諸多安茶號也會在茶票上突出安茶功效。

在傅宏鎮先生的《祁門之茶葉》中也翔實記載:“⋯⋯如南鄉(蘆溪)孫義順之產品,有百餘年之歷史,在兩廣頗負盛名,嶺南郎中方珍常用安茶作藥飲,亦可見珍貴……”

以至於當時嶺南一帶家家戶戶有條件的都要囤些安茶,發展至上世紀30年代,安茶堪稱黑茶中的“貴族”,“樓上喝安茶,樓下喝普洱”這句民諺在兩廣地區的茶樓廣爲流傳。

斷 代

輝煌百餘年的安茶在民國時期發生重大轉折,民國初期產量有起有伏,但市場趨勢向好,曾一度遠銷歐美!學者楊進發在《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一文中記載如下:

“1918年,悉尼中華商會從國內購買茶葉,其中有六安茶200箱(每箱60磅)。”雖只寥寥數語,卻也披露了祁門安茶在民國前期走紅國外,南洋、歐美通吃!

一直到民國中期,祁門安茶銷勢仍旺,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中國茶葉之經濟調查》記載:“祁門安茶行銷廣東,產額約3000擔左右。”

不但如此,當時的祁門茶號衆多,安茶就佔了不小的比重!傅宏鎮先生在《祁門之茶葉》中還說了“1932年祁門共有茶號182家,除祁紅茶號外,其餘爲安茶號,共計47家……”

可見,曾經的安茶有多興旺!然而茶系國運,隨着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後運茶路線也隨之中斷了,歷經數百年輝煌歲月的安茶也被迫中斷生產!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華民族解放,世代經營安茶號的王德春茶號存有300擔安茶八年之久,幾經曲折後,這最後一批安茶終於1946年9月運往香港。

自此,輝煌了百餘年的祁門安茶從此銷聲匿跡、再無供貨,斷代了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84年,香港茶人關奮發先生挺身而出,打響“復興安茶”第一槍……

復 產

1984年,來自當時茶界唯一全國性基金會——華僑茶業發展基金會的關奮發先生,寄來了一簍1935年前生產的祁門安茶到安徽,並隨茶附了一封信。

關先生在信件中表達了廣東、港澳臺、東南亞等地老茶人對祁門安茶的思念之意,特寄來老安茶作爲樣茶,寄望原產地安化能夠儘快復產安茶。

據說當時收到茶葉的安徽省茶葉公司想着既然叫“六安茶”,應該產自皖西六(lù)安地區,就將這簍漂洋過海的老安茶交給六安,責令其儘快復產。

沒想到卻收到六安回話稱:“此茶雖名六安茶,但並非六安地區所產,心餘力乏,實難從命...”後來茶葉公司在茶簍底部翻到安茶茶票,才知這是皖南祁門縣所產的安茶。

復產任務下達至祁門縣後,由當時的茶葉技術幹部鄭紀農牽頭去蘆溪鄉尋訪老茶人。1985年5月,他們一行人找到了安茶老字號孫義順的後人汪壽康。

但1926年生的汪壽康雖出身茶葉世家,抗戰爆發時尚且年幼從未親手製作過安茶,好在汪老及其族人對安茶製作耳濡目染、工序牢記於心。

經過鄭紀農等人的走訪、問詢,纔將14道工序整理完畢,汪氏一族也翻出昔日老茶具開始試製安茶,通過反反覆覆的試驗,才製出首批安茶樣品百餘斤。

後將部分茶樣馬不停蹄運至香港交由老茶人品飲,感覺與原本的祁門安茶口感相差甚遠。收到反饋意見後,鄭紀農與汪壽康等人再次研製、1988年再次送檢還是不行……

爲了更好地投入安茶復產實驗,1990年祁門蘆溪鄉第一家安茶廠“江南春”註冊成立,於次年春掛牌開業。

在一衆老茶人不懈地試驗、研製下,新安茶終於在1992年試製成功。同年參安徽省名優茶展,斬獲優質特種茶榮譽,並獲批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測試中心的檢測報告,復產完全成功。

升 溫

祁門安茶自1992年復產成功後,關奮發先生及港澳臺老茶人終於在時隔半個多世紀後,又實現了喝安茶自由!然而他們的需求畢竟有限,安茶也進入舉步維艱的市場開拓期。

爲廣闢安茶銷路,老一輩的安茶人學着祖上徽商一把雨傘、一條包袱的裝扮,在廣州走街串巷、一家家兜售安茶,一步一個腳印爲復產的安茶踏出了一條又一條的新銷路。

如此經年拓展安茶也從每年幾千斤不斷擴大到過萬斤,到了1996年不僅生產技術基本成熟,儲藏陳化多年安茶質量也愈加穩定。後隨着廣州一茶商攜1992年安茶嘗試出口南洋,安茶也重新打開了境外市場。

1997年,安茶外售量將近2萬斤,第二家安茶企業也順勢而生,而爲了傳承歷史品牌、延伸安茶文化,其借名家喻戶曉的安茶老字號“孫義順”,同時註冊孫義順商標。

正是在老一輩安茶人的披荊斬棘、開拓銷路下,安茶市場逐漸升溫,而隨着新廠的開辦,安茶復產也進入快車道,銷售日趨看好,生產安茶的村莊也多了……

如今,“孫義順”商標也成爲安茶公共品牌,受政府監管,只有經當地官方、協會認定的正規茶企方可使用。而安茶除了老牌的江南春、孫義順茶廠,還有很多實力出衆的新茶廠。

比如由孫義順茶廠當年的合夥人之一汪國鋒先生創辦的廣豐隆,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安茶製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嚴正武老師掌舵的合和順,都是現今有口皆碑的安茶企業。

縱古觀今,祁門安茶從無到有一路走來歷經了輝煌、斷代、復產、升溫,不僅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匠心傳承……

今時今日,我們才能在一杯“箬葉沉香”的安茶中,品盡這款歷史名茶的前世今生,感慨於它的起死回生之路不可謂不傳奇……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相關書籍、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1]《安茶史話》,鄭建新著;

[2]《集驗良方》,年希堯著(清朝);

[3]《祁門之茶葉》,傅宏鎮;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羣內不定時發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