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全面老化的臺灣
因爲少子化以及平均餘命的增加,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峻,已是衆所周知。然而,透過退休銀髮族的活化,再加上鼓勵生育或引進移民等政策,臺灣應該還有足夠時間,解決人口老化將產生的社會與經濟問題。我們更應嚴肅面對的老化問題,不是人口老化,而是心態、法規制度、政府運作、以及領導階層等方方面面的老化。面對日益不確定的未來,全面老化纔是臺灣最艱鉅的挑戰。
心態老化指的是,當面對變化多端的外在環境,我們卻習慣於用保守封閉,不敢開放改革的心態去理解應對。因爲心態的老化,法規、政府運作以及領導階層也隨之老化。臺灣的許多法規制度形成於數十年前,在今日科技化、數位化的多變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例如,政府體制停留在老舊的中央集權制度,而非賦能地方的自治制度,導致廿五年來中央都集權集錢於一身而不願意修財劃法;金融法規對新型態金融科技的適應不足,雖說臺灣有號稱全球第一個金融監理沙盒專法,但實際的成效卻十分有限;勞動法規未能完善因應多元彈性工作型態和遠距工作的新趨勢;教育體制仍是教育部對各級學校鉅細靡遺的標準化管理,而非鼓勵差異創新的發展;醫療健保的機制一直是從生病醫療而非保健預防來設計誘因。這些老舊的觀念與制度如同緊箍咒,限制了社會創新的可能性,降低了社會面對風險的韌性,卻不斷地加重社會成本,同時也讓國際資本和人才望之卻步。
雖然臺灣的衆多組織,無論是企業、政府機構還是社會團體,都面臨轉型再生的挑戰,但老化問題最嚴重的應該是政府組織。試問,臺灣解嚴以來,五院以及各部會的組成方式、決策流程與運作邏輯有什麼重大改變?過去歷任政府至少都還積極宣示要從事政府改造,增進政府效能,然而,二○一四年行政院研考會併入國發會後,政府改造的功能不彰,政府組織老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再觀察臺灣各領域的領導人物,不難發現年齡偏大的普遍現象,產官學研等領域的決策者多爲六十歲以上長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齡大並不絕對就是體力與心力的老化,而且年長的領導者擁有豐富經驗與智慧,仍可以是國之棟樑,但如果各領域普遍有高齡領導者偏高的現象,反映了世代交替遲緩的保守現象。在過去,除了非常特殊狀況下,國營事業與政府財團法人的負責人,上任時的年齡不能超過六十五歲。蔡英文執政時放鬆了規定,這些機構負責人年逾七旬者,比比皆是。領導階層的老化,使臺灣在面對新興議題時的決策反應緩慢而保守,自然難以因應時代脈動。
更令人憂心的是,上述各種老化現象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強化的惡性循環。心態老化使民衆傾向支持保守政策,進而強化制度老化;制度老化限制了組織創新的空間;組織老化則又進一步鞏固了老舊的領導結構。這種全方位的老化現象,使臺灣社會如同陷入泥沼,即使意識到問題,也難以迅速轉向。臺灣的老化危機,絕非只是人口統計學上的問題,而是深植於社會各層面的全面性挑戰。唯有認清問題全貌,並在各層面同步推動改革,才能擺脫全面老化的困境,重新找回社會活力與國際競爭力。
弔詭的是,在反傳統價值、反核、廢死、支持多元性別等覺醒文化方面,臺灣倒是很先進,但在國計民生、教育醫療制度、產業發展政策等方面卻是極端保守老舊。此間的玄妙,實在耐人尋味。
(作者爲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