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發展十一年 京津冀再啓新程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成靜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三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在產業協同、生態共建、交通互聯、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尤其是2024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化階段,以雄安新區建設、區域創新生態優化、綠色低碳轉型爲引擎,推動區域整體實力再上新臺階。
近日,三地聯合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11週年新聞發佈會透露,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2024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爲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進一步顯現。
非首都功能疏解:從“產業轉移”到“融合共進”
春日的雄安新區,塔吊高懸、機器轟鳴,處處充滿了脈動和活力。特別是啓動區,作爲未來雄安的主城區,集中了央企總部、雄安城際站、國貿中心等諸多重點工程,即使是在夜間依然燈火通明、幹勁沖天。
2月5日,雄安新區舉行了2025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動員活動。此次開工項目共計70個,總投資537億元,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精準構建起服務疏解的“全鏈條”保障體系。從項目來看,高端高新產業加速集聚,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雄安中心公共實驗平臺、空天大型構件增材製造項目(一期)等一批產業項目開工建設。
據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丁曉龍介紹,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累計完成投資8354億元,開發面積覆蓋202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達5014萬平方米,4792棟樓宇拔地而起。
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承載地,雄安新區在2024年更是迎來了建設高峰期。“2024年,雄安高新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已建成綜合管廊25.8公里、片區道路43公里、對外通車道路5條,新建電力主網37公里、配網26公里、燃氣管線20公里。”雄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曹迪介紹,雄安高新區核心區範圍內市政幹路和管廊基本建成,交通、市政功能完備,防汛體系已經成形。路網,作爲雄安高新區的支撐要素,不斷提檔升級,持續夯實城市基礎設施基底。
從“產業轉移”到“融合共進”,首都功能疏解進入新的階段。
2024年12月5日,雄安新區發佈了《雄安新區促進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力求深度融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着眼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
未來產業是時代變革的發展窗口。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吸引了135家科技企業紮根,成爲未來之城的創新引擎。
中關村的金字招牌成爲創新協同的縮影。兩項指標是最好的註腳: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年均增長率25%;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此前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暨先進製造業集羣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京津冀三地搭建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集中呈現和開放共享。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遴選109個早期項目和200餘家創投機構,路演項目融資超過50億元,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京津冀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京津冀千兆光網覆蓋廣度和深度,京津冀固定寬帶接入端口總數超過9300萬個,5G基站超過38萬個。通過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等方式,京津冀跨區域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
隨着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規模穩步上升,數字經濟也成爲區域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12月,京津冀三地和雄安新區共同成立京津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並運行新版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累計服務35萬多家企業,數字化轉型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河北省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成新軒表示,一方面,數字化促使企業以信息化管理方式連接產業鏈上下游,在產業鏈不同環節進行信息、資源和技術的交換,加速產業鏈在區際延伸,增強區域協同發展支撐力。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組織模式逐漸趨於數字“雲端制”,倒逼企業跨越地域限制,促使生產要素在企業擴張過程中由外部流動轉變爲內部流動,夯實區域協同發展的要素基礎。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從“持續向好”邁向“藍天常在”
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成效顯著。2023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區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5%。根據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2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36”城市PM2.5平均濃度爲42.2微克/立方米,同比進一步下降0.9%。通過深化工業污染治理、移動源管控及環保績效創A行動,三地實現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響應率100%,進一步推動空氣質量向“藍天常見”目標邁進。
水生態聯保共治取得突破。白洋澱水質連續三年保持Ⅲ類。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野生鳥類達到28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0種,野生魚類恢復至48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高級別水平。京津冀區域同屬海河流域水系,互爲上下游、左右岸。京冀兩地政府先後簽署兩輪次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門頭溝區和張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組成“保水共同體”,形成了保護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動。
綠色低碳發展加速佈局。近日,京津冀協同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對外發布了2023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測算結果顯示,綠色發展指數爲165.8,比2022年提高0.8,成爲主要帶動力量。2024年,京津冀擴展碳普惠場景,試點區域碳積分跨省兌換機制,推動雄安新區開展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三地共建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推廣“點對點”定向利用模式,減少跨省轉移成本30%以上。
公共服務與文化融合:從“互聯互通”到“同城共享”
從位於北京東三環國貿附近的慶豐公園站坐上938路公交車,只要40分鐘的時間,就能到達香河收費站。
“我在距離香河收費站走路15分鐘的一個小區租了一套150平方米的複式房子,一個月的租金只要2000元。”在北京CBD上班的王欣彥告訴記者,在她的生活圈子裡有不少人是跨城通勤的。“通勤時間平均在1個小時出頭,而且大部分都很方便,不需要多次換乘,路上還可以做點事情。”
交通一體化支撐“1小時生活圈”。記者從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近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24年以來,京津冀三地交通運輸部門協同治理廣度不斷拓展,三地間破除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41項,簽署合作協議9項,攜手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發展。
“2024年,在京津冀三地交通運輸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多條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新通道得以打通。G109新線高速連通工程提前9個月建成通車;京蔚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打開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門’,北京至張家口蔚縣通行時間由3小時縮短至2小時以內,張家口涿鹿縣與北京實現1小時通達。”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宋仁堂表示。
除了交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也極大惠及了民生。來自河北省醫保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京津參保羣衆累計來冀就醫直接結算566.47萬人次,同比增長90.55%。
據河北省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河北省新增兩批京津冀醫聯體75個,總數達到115個;京津冀914家醫療機構實現60項檢驗結果互認,686家醫療機構實現50項影像檢查資料共享。“今年,河北省將與京津衛生健康部門合作,加快健全京津冀醫聯體遠程醫療、雙向轉診等運行機制,繼續擴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範圍,有序推進京津冀醫聯體擴容佈局。”
文化協同也同樣激活了區域軟實力。2025年春節期間,北京地壇、龍潭廟會首次設立京津冀聯合展區,河北非遺工藝品、曲藝表演與北京中軸線文化展覽深度融合,吸引遊客超300萬人次。文旅品牌“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推動2024年河北接待京津遊客1.2億人次。河北省推出旅遊包車週末和節假日免費通行高速公路政策,2024年免費通行113.1萬輛次,免收通行費1.71億元,帶動文旅綜合消費500多億元。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大運河文化帶等線路成爲區域協同新名片。
過去一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協同、創新”爲主線,推動生態環境從治理修復轉向品質提升,公共服務從基礎聯通升級爲優質共享。展望“十五五”,三地將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在數字經濟、綠色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培育新增長極,助力京津冀建成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區域協同範本。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