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魔咒 | 細節,還是細節!

細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作文的靈魂,語言、主題、人物形象等的基石都是細節,沒有細節,所有這些東西全都會空洞乏味。我們要學寫作,細節訓練是繞不過去的一道難關。

什麼是好的細節?看一個例子:

那個晚上我不是讓鳥叫醒的。我剛好在那個時候,睡醒了。天有點涼。我往身上加了些草。

這時一隻鳥叫了。

“呱。”

獨獨的一聲。停了片刻,又“呱”的一聲。是一隻很大的鳥,聲音粗啞,卻很有穿透力。有點像我外爺的聲音。停了會兒,又“呱”、“呱”兩聲。

整個村子靜靜的、黑黑的,只有一隻鳥在叫。

我有點怕,從沒聽過這樣大聲的鳥叫。

鳥聲在村南邊隔着三四幢房子的地方,那兒有一棵大榆樹,還有一小片白楊樹。我側過頭看見那片黑糊糊的樹梢像隆起的一塊平地,似乎上面可以走人。

過了一陣,鳥叫又突然從西邊響起,離得很近,聽聲音好像就在斜對面韓三家的房頂上。鳥叫的時候,整個村子迴盪着鳥聲,不叫時便啥聲音都沒有了,連空氣都沒有了。

我在第七聲鳥叫之後,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聽下一聲,好像每一聲鳥叫都刺進我的身體裡,渾身的每塊肉每根骨頭都被鳥叫驚醒。

——劉亮程《鳥叫》

劉亮程寫這隻鳥叫,“獨獨的一聲”“聲音粗啞,卻很有穿透力”“鳥叫的時候,整個村子迴盪着鳥聲,不叫時便啥聲音都沒有了,連空氣都沒有了”“好像每一聲鳥叫都刺進我的身體裡,渾身的每塊肉每根骨頭都被鳥叫驚醒”……

這隻鳥在夜裡叫起來,“獨獨的一聲”,說明周圍沒有其他鳥叫;接下來他感受到聲音的特質,“粗啞”“有穿透力”,就是這個細節引發了後面的想象,引爆了更多的細節,“整個村子迴盪着鳥聲”“刺進我的身體”“渾身的每塊肉每根骨頭都被鳥叫驚醒”……

這些細節都與力量有關,對“村子”和“我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前者是大處着眼,後者是小處着眼。

可見,細節有兩個層面,一種是能被現實感覺感知,一種是需要想象抵達。現實與想象結合,纔是有審美價值的細節。

學生寫細節,難點在第二個層面,過不去,因爲缺乏想象力。

還有一些問題要注意:

細節,不是描述對象。比如,湖、天空、火車站等,不是細節。細節,是對描述對象的特徵定位,比如,寬闊的湖,蔚藍的天空,破舊的火車站。劉亮程寫鳥鳴,用“粗啞有穿透力”進行特徵定位。

特徵定位,只能保證學生把作文寫對,寫成合格作文,不能保證寫成優秀作文,更不可能有藝術的美感。目前,人工智能寫的作文,規範完整,主要也是在第一個層面上的突破。

比如,寫花,有人就寫“美麗的花”,雖然對花進行了“美麗”的特徵定位,但這個細節泛善可陳,寫出來也是平淡無奇,算是過關作文。

雖然我們繼續要求孩子仔細觀察花朵,甚至設置一些表格,讓他們按照要求逐一填寫,但最後效果也並不顯著。

寫好細節有兩個層面,有了想象力的參與,細節才飽滿,鮮活,有衝擊力。比如,“打瞌睡的花朵”“被誤會的花朵”“微笑的花朵”。

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寫作實踐中,我比較注意細節,特別是在想象力上的用力,以此引導學生寫出更好的細節。以下是我寫的例子:

1.湖面上的風,一波波的,像水一樣涌來,帶着水的溫柔與清澈,撓着我的腳板,想要和我開一個玩笑。我坐起了身子,看見它們在水面上舞蹈,腳步輕柔。水紋輕漾,前後相接,連續不斷,細密綿長,像精巧的工匠織着的一件精美藝術品。(重慶明月湖)

2.我慢慢地尋找,想找到一顆又大又圓的露珠。當找了一顆,拍了照片,走了幾步,又在一片草葉上發現了另一顆更大更圓的露珠,於是,趕緊把它拍下來。我想象着它們成熟的模樣,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圓,吮吸了月亮的輝光,浸透了花草的芬芳,揉碎了江水的聲音,在一個有風的日子裡,隨風而起,落地成雨。看到的煙霧瀰漫,聞到的水汽芳香,聽到的噼啪聲響,都是它們,都是它們的魔法。(北碚三勝渡口)

3.我仰望更多的樹,它們在作畫,在跳舞,在拍掌,在歡笑。靜時是一朵雲,一把傘;動時是一條河,一支歌,無數的綠涌進了我的眼睛,直至把我淹沒。

樹上的鳥聲不絕於耳,染着綠的鳥鳴,如雨滴般墜落於地,清脆圓潤的聲音在林間迴盪,像暮色下樹林的歡歌。(佛圖關公園)

想了解如何訓練孩子的細節能力、想象能力嗎?可添加雨希老師微信,歡迎入羣交流。

講師簡介/Profile/

彭治旗:曾擔任《課堂內外·創新作文》主編10餘年,《學語文之友》讀寫專欄特邀專家;持有人社部中國繼續教育工程協會頒發ACD青少年生涯規劃導師中級證書;策劃數十本暢銷圖書,著有《中考作文提分有辦法》(三冊)。

曾聯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開發創意寫作課程,參與策劃南開大學文學院“語文素養通識課程”;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命題評審委員會委員,被邀全國各地講座300餘場。

通過“文字素描”“萬物互聯”的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寫作的誤區,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寫作特長;指導上百名學生參與各類作文競賽,獲得全國知名高校的認可和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