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高士部落 林下經濟找回年輕人

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發展林下經濟,透過養蜂、養雞、段木種香菇並結合地方特色小旅行,成功留住年輕人。(謝佳潾攝)

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發展林下經濟,透過養蜂、養雞、段木種香菇並結合地方特色小旅行,成功留住年輕人。(謝佳潾攝)

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所有發展都以友善環境爲主,這是當地地方創生的主要宗旨,也是唯一信仰。(謝佳潾攝)

動員令

屏東縣牡丹鄉是全臺最南端、也是全縣唯一靠海的山地原鄉,居民以排灣族爲主,當中被視爲強悍部落的「高士部落」以段木香菇、養蜂、山林雞等林下經濟,不僅成爲南臺灣首個榮獲金牌農村的原民社區,更使得年輕人爭相返鄉。

南臺灣首獲金牌農村的原民社區

談到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不論在原民圈或地方創生界,都是首屈一指,甚至如奇蹟般地存在。高士部落起初與其他原鄉部落沒有不同,一樣面臨年輕人出走、人口老化、部落觀光玩不出新花樣等窘境,但也許是本性使然,他們的強悍性格也發揮在「改變」上,硬是走出不一樣的康莊大道。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督導張美惠回憶說,部落當初發展生態、文化小旅行時,做得很辛苦,總感覺抓不到重點,好像每個部落的樣式都差不多,她不禁問自己,如果自己是遊客,爲什麼一定要到高士?而這樣的生活環境,要求孩子回來好嗎?

經一番思考後,張美惠理出一個結論,唯有「產業」才能支撐部落發展。不過她隨即又深陷苦惱中,高士能做什麼產業?某次因緣際會下,她得到林下經濟的資訊,發現高士似乎可以利用段木種香菇,但哪來的樹木可以讓他們種香菇?她說,族人曾因要砍樹種菇,數次與林務局發生衝突。

接着,她又想到養雞、養蜂,但馬上又聯想到部落沒有場域及技術,甚至連之後的通路、食安檢驗等都是問題。不過這一切的煩惱並沒有打敗張美惠,她不僅沒有放棄,還跑去屏科大讀書,盼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她一直告訴自己,原住民不能一直靠政府救助,一定要自立。

導入專業技術 傳統換工運作

張美惠的堅持,最終得到回報,除成功媒合屏科大團隊進入部落、讓族人學習到相關技術外,也與林務局達成共識,由對方提供樹苗種菇。此外,還向政府租地成立全臺首座社區型段木香菇菌種中心「高士佛青年農業示範區」,在所有資源及人力都到位後,高士部落漸漸蛻變中。

不過在改變的過程中,高士部落族人堅持一點不變,那就是「傳統」,族人堅信,外界好的東西值得學習,但部落好的東西也不能捨棄。對此,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特別有感,她說,農業經濟與部落文化保存間多少會產生矛盾,但幾經溝通後發現,部落長久維持的傳統工作模式「換工」,是消弭矛盾很好的方式。

陳美惠指出,族人互相幫工的「換工」模式,是族人間很重要的交流管道,不管農忙時或婚喪喜慶時,都是大家交換知識情資、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因此,高士部落在外來資源的協助以及維持「換工」的運作下,林下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進而也讓年輕人爭相搶着返鄉。

遊客總量管制 強調友善環境

張美惠指出,段木香菇、林下養蜂、牡丹山林雞等林下經濟產物,不僅讓部落得以自給自足,也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帶動部落觀光,遊客從以前每年不到百人,現在已達千人,足足增加10倍之多,遊客來到高士部落,絕對能看到不一樣的部落風光,而在產業的助攻下,年輕人返鄉人數也從原有的個位數、到現在已達21人。

張美惠開心地說,時至今日,還有外地遊子在詢問返鄉機會,這讓她看到部落發展的無限希望,其實所有事情回頭看,部落發展林下經濟是爲「救自己、不讓自己被餓死」,這種體悟是來自八八風災時,當時高士部落成孤島,連國軍都難以應援,若當時有林下經濟的話,就能降低族人的恐慌。

爲此,她也強調,經過風災後才體驗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所以即使牡丹山林雞賣得再好,他們仍控制在100只內絕不超養,遊程詢問度再高也不放寬遊客承載量,所有發展都以友善環境爲主,這是高士部落地方創生的主要宗旨,也是唯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