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論|多些點“數”成金
日前,新華日報報道了“南京政務數據要素場內登記‘從0到1’突破”的新聞——近期中國人保南京市分公司風險減量中心主任白天在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平臺上,用1萬元購買了省會城市主城區(南京鼓樓)水情空間數據。一個看似只是個記載了積淹水相關投訴信息的數百kB大小的表格,卻讓企業感慨:掌握了這款政務數據產品,再進行水損賠償產品設計和推廣時就有了方向。
政務數據是機關等單位在履職過程中收集、產生的大量數據,其全面性、精準度爲一般企業市場調查所不能及。當政務數據足夠豐富多樣、使用場景足夠多,其本身的經濟社會價值就能得以彰顯。比如,金融領域的政務數據可以提高企業投融資效率,城市人口方面數據有望被用於企業對城市建設的投資決策,氣象數據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助農減災和精準理賠。過去,政務數據往往多在機關內部流動,其價值挖掘利用不充分,甚至被當成無用之物。不過,在數據要素應用場景日益增多、商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政務數據價值開始彰顯。通過交易平臺“售出”,有關方面不僅能獲得經濟收益,數據資源要素潛在效能也能得以充分釋放。
前段時間,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展望數據要素經濟價值。我們一般用“+”來強調某要素、行業與外界的融合,這次卻專門在嚴肅文件、計劃中用“×”強調數據要素,恰說明政務數據在內的數據重要性。政務數據是個隱形“富礦”,挖掘不夠就會造成隱性損失——政務數據不開放,數據利用就只有“社會數據”這個半壁江山,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帶來的增值效應也就無從談起。近年來,我們常見的“先看病、後付費”、商業保險報銷“零跑腿”等均受益於數據融合。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政務數據的開放、交易不可或缺,否則就會形成數據“孤島效應”。當下,各地決心優化營商環境,力度不可謂不大,投入資源不可謂不多,但宜商宜業環境的營造,除了資金、土地等傳統要素外,數據這一新興資源也變得愈加重要。
江蘇政務數據產生量大、應用場景多、數據市場化程度相對較深,無論是做好智慧城市建設、應急響應、疾病控制等公共服務,還是服務好企業經營、行業產業發展,都需要更多政務數據走出機關大院的“深閨”、經受市場大潮淘洗。與自然“富礦”相比,數據富礦還有減損貶值快的特點。今天,我們已看到數據“×”效應,也應當拿出“加倍”速度和力度——有專家認爲,“當務之急”是對政務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對條口不同但內容相同的數據進行統一編碼,這樣便於批量化管理和利用。建立起合理開放、有序分發的體制機制,規範政務數據市場,這是做好數據開放文章的重要前提。同時,也要拿出“加倍”的準度,開放政務數據要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瞄準企業經營急難愁盼、羣衆辦事難點堵點精準發力,引導數據釋放出可感可見的紅利。更要拿出“加倍”的可靠度,開放政務數據涉及複雜數據要素、紛繁利益主體,其安全可靠性是開放、交易前提,因而要對待開放的數據進行合規性審查和“清洗”,確保其成功“脫敏”。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