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預覽 | 家的賦能,和DECO一起迎接2025

隨着2024年12月刊採編工作的收官,《家居廊》編輯部完成了全年精心設計的主題規劃——未來、女性、第二人生、愛、可持續、生日、法國、時尚、藝術,每個主題都緊緊圍繞着“不是憑藉技巧,而是通過家居裝飾表現個人風格”這個貫穿二十年的編輯理念展開,探索空間、設計、家居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家居廊》二十週年的最後一期,編輯部一致認爲把本期主題定爲“家的賦能”是最恰如其分的。DECO邀請了多位既年輕又資深的設計師,展現了他們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家,用直觀的方式向讀者展現“家”的意義,講述着家如何賦能他們的生活、伴隨他們的成長,希望這些真實的內容能給讀者以啓迪。

2024年即將在“家”賦能的力量中逐漸遠去,2025年正向我們迎面而來。讓“21歲”正青春的《家居廊》賦能我們共同成長!

在春季米蘭時裝週中,這個華美迷人的舞臺迎來拉夫·勞倫家居設計的最新作品——Modern Driver系列。一輛捷豹敞篷老爺車在庭院中迎接賓客,樓上的桃花心木鑲板房間神似設計師本人在曼哈頓的辦公室,其中陳列着秋季發售的新款傢俱。

瀋陽的城市脈絡,很難用一兩句話便說得明白,它們層層疊疊,互相交錯着。有歷史的厚重,也有如今的鮮活。她有過往皇室的輝煌與動盪,有工業大城的驕傲與落寞,也有現代都市的市井熱鬧。每一種變化、每一種活力,都帶有一份屬於古老城市的從容和自洽……

裁衣三十年,布言布語的品牌創始人何燕兒像她的名字一般,總是一個人,小小的,靜靜地,不緊不慢地做着衣服,享受安靜與孤獨,隨時隨地進入自己的狀態裡,像在做夢,不願被別人叫醒。

澳大利亞室內設計師Greg Natale曾在20歲時首次踏足倫敦,那裡的建築風格給Natale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大約30年後的今天,Natale剛剛完成他在英國倫敦的第一個項目——一棟位於切爾西區的四層磚制排屋。雖然要跨越兩地近17,000公里的距離來協調這個項目,Natale卻感到輕而易舉,他表示:“我很適應出國工作,平時經常旅行,所以可以定期去項目現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靠譜的本地施工方。”

來自蘇州的曹彬和來自勃艮第的Alexandre Chary在十九年前相遇,當時在巴黎居住的第一間公寓就是在Oberkampf街。沒想到在上海創業發展了十多年以後,重回巴黎選擇的新家還是在這片街區,意料之外,亦是情理之中。

3年15萬多公里的“通勤”距離、持續每天5小時的睡眠時間……從2016年創立URBANCRAFT開始,設計師李希米和太太Linkai的生活重心幾乎都放在工作上。等到事業步入正軌,失衡的天平不自覺地開始向家庭迴歸。歷經多年,他們終於完成了自宅的設計改造。在硬朗直接的表現力之下,包裹着柔軟且有溫度的感性,這纔是這個家真正的呈現和底色——一種堅強的柔軟,有力地支撐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成長,也能溫柔地包容未來的無限可能。

設計圈大咖、美食家、作家、上海“老爺叔”,擁有諸多標籤和出圈代表作的俞挺,無疑是近年來獲得最多關注度、最受熱議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書店、公共建築和城市微改造空間,頻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伴隨着不計其數的關注,我們所看到的俞挺常常置身於層層光環之下。而此刻,年過五旬的他正在上海“梧桐區”的家中,放鬆地坐在自己所設計的“挺椅”之上。“近些年,我的腰一直不好,所以設計了這把椅子,從人體工學的角度來說,可以給腰部帶來更好的支撐。”

充滿活力,光彩照人,室內設計師Fabian Freytag爲自己在柏林米特區的公寓賦予了相同的氣質。波光粼粼的海岸、林間小道、如畫的風景和色彩溫暖的房屋外牆……他用色彩將意大利風景秀麗的利古里亞海岸線上的旅途回憶留在了柏林,生動鮮活。

2022年末,熊永康和女友一起搬進上海這座具有百年曆史的磚木結構建築的頂層,將20世紀丹麥現代設計和現代生活進行巧妙融合,讓老洋房煥發出新的生機。

簡約誠摯而不失優雅,藝術性與手工質感並存。這座位於馬德里Chamberí區的宏偉宅邸正是如此,室內設計師Erico Navazo以其獨特手法重塑了傳統典雅的風貌。

和黃濤面對面聊上兩小時,就會了解“北京爺們兒”特有的粗獷和鬆弛,他愛“吃喝玩樂”,也愛收藏、愛設計。這個充滿北方美學的家中,塞滿了他從各地“拆房市場”淘來的山西老傢俱,以四平八穩的對稱格局陳列着,如主人一般大氣硬朗。

歡迎在文末留言,跟DECO分享你最喜歡的城市或家……我們將從中抽取5位最精彩的留言,送上新刊哦。

新媒體運營 | Mengfei

助理 | UHA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