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大爆炸,中國到底強在哪裡
最近我看到了上個月剛剛發佈的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榜單,發現有很多新能源企業赫然在榜,這其中有一家風電企業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中國風電整機龍頭金風科技,這已經是它第12年登上500強榜單了。今年它的排名超過了中芯國際、攜程、農夫山泉、雲南白藥、中通快遞、福耀玻璃等一衆比它更爲公衆耳熟能詳的企業,在所有風電上榜企業中排名領先。
有一些企業曾經因爲營收規模大登上過500強榜單,但後來都是曇花一現,大都因爲企業盲目擴張後資金鍊斷裂,最終黯然退場,這說明把企業“做大”和“做強”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意思。在行業鼎盛的時候,盲目擴張衝規模,或許能實現一時的“雄起”,但等到行業產能過剩的泡沫被刺穿以後,大家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像金風科技這樣的企業能成爲500強裡“常青樹”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爲金風所處的新能源行業競爭極爲激烈、週期性波動非常明顯、受政策、市場環境影響較大,能成爲穿越週期的500強本身就是企業實力的一種體現。
尤其是在當下,國內風電、光伏全都在卷價格,海外說中國可再生能源裝備製造產能過剩聲音不絕於耳,一些人甚至認爲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沒技術,完全靠成本優勢才搶佔了全球市場。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Ziegler M S, Trancik J E. Re-examining rates of lithium-ion batter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cost decline.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中金研究院
但事實上,所謂的“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歐美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閉關鎖國”才進一步惡化的。中國碳中和領域的產品在海外遭到的圍追堵截近些年逐年上升,歐美國家指責中國提供補貼,這幾年給本國企業提供的補貼卻飛速增長。
注:爲限制條例數量
資料來源:Global Trade Alert,中金研究院
美歐綠色補貼項目近幾年大幅增加
資料來源:Global Trade Alert,中金研究院
這恰恰證明,中國風電、光伏、鋰電、新能源車等領域強大的產品力和性價比已經讓本地投資者擁有了更多選擇。那麼上述行業企業是做對了什麼,才擁有了強大的產品力和性價比?
幾天前,《財富》中國發布的“中國科技50強”榜單,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真正以“科技”作爲企業生命力,有能力以科技成果提升產品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佔得先機。更進一步說,只有能以科技創新推動行業進步,主動以科技企業身份推動社會發展的企業,才能被稱爲科技企業。
前面提到的金風科技,就是“中國科技50強”榜單上的一員,同金風一起上榜的還有華爲、比亞迪、寧德時代、騰訊、京東方等企業,它們覆蓋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製造、半導體等諸多前沿科技領域。評選方認爲,這些企業在中國和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在創新性和持續投入研發方面的能力,已經建立起來的核心技術壁壘,以及對全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力,都堪稱中國企業中的翹楚。今天中國從量到質的轉變越來越明確,《財富》的評選標準變化也是符合時代情況的。
所有人都強烈地意識到一件事,中國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入高質量增長階段。高質量增長意味着“大幹快上”的低質量增長階段結束了,意味着在人類現有消費水平下,通過透支中國資源稟賦(比如煤炭、礦產、綠水青山)滿足全世界物質需要的時代結束了。
過去一兩百年間,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造成了難以修補的生態創傷,資源有限和人類需求無限的矛盾日益凸顯,氣候變化已經成爲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以低效率、高污染、粗放式拉動增長的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
相較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重在以創新驅動實現生產力增長。其中一個維度就是以知識和信息、數據和算力爲基礎來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從而克服自然物質資源的消耗,擺脫對資源的過度依賴。
推動新一輪生產力躍遷,關鍵就在於科技創新。接下來各行業企業要做的,就是成爲全球各個產業的“價值高地”,只有把各條產業鏈當中最有價值的、最關鍵的、最難攻克的那些部分夯實、消化、掌握,才能引領社會大衆的物質生活水平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這也正是打造領先科技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義所在。
以新能源產業爲例,把新能源跟化石能源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新能源裝備不僅需要的技術專利數量更多,而且研發投入佔比也更大。
注:新能源設備製造包括風電光伏設備和鋰電,化石能源開採爲煤炭開採,數據樣本爲2022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專利申請爲當年申請數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國家知識產權局,中金研究院
在新能源發出的每一度電中,絕大部分成本都在設備的研發和製造階段產生。
注:爲2016年數據
資料來源:Hirth L, Steckel J C. The role of capital costs in decarbonizing the electricity sector[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6;中金研究院
說到底,有資源沒技術,搞不定新能源裝備的升級換代和大規模製造,任何企業和國家都很難在碳中和時代傲立潮頭。
不只是新能源和碳中和領域,在關鍵產業的方方面面,百花齊放的科技創新正在(或即將)潤物細無聲地改變社會運行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
弱光下會持續發電的玻璃、秸稈製成的生物基新材料、能在頭髮絲上雕花的激光製造,比傳統芯片能耗更低、信息傳輸更快的光電子芯片、幾分鐘就能發現微小農藥或細菌痕跡的光子傳感、歷經8年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降脂針”(託萊西單抗注射液、全球第三款PCSK9單抗藥物)、能操縱超過255個光子的“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能打麻將還能鈕釦穿針的智元人形機器人……這些“硬科技”看似知名度不高,實則價值非凡。
以安徽省一省爲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安徽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正在成爲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而放眼全國,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就像新能源車快速替代傳統燃油車一樣,新質生產力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正在對傳統產業價值實現快速替代,中國經濟的動力內核正在“騰籠換鳥”。
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納米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產值超550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數字經濟規模有望達到15.7萬億美元。
中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努力正在引領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引發海量投資與產業機遇。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已成爲名副其實的全球領導者。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能報告》,2023年,全球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117吉瓦,比2022年增長50%。在全球117吉瓦的裝機容量中,中國新增裝機佔比65%。同時, 2023年,全球前五大風電整機廠商,已經有四家都是中國,而其中新增裝機量第一的正是金風科技。換句話說,如果將中國排除在外,全球風能產業的增長將盡顯疲態。
新質生產力正在激發中國市場的活力和潛力,也增強了中國作爲世界經濟引擎的韌實力。
去年我們就關注過,在風電領域,金風科技率先實現了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併網發電,這是全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機,一臺風機一年就能發出6600萬度電。
這次事件最重要的不是“風車大”或者“發電多”,而是“大風車”在關鍵核心部件上實現了全面的國產化,一臺風機帶動了國產主軸軸承、國產超長葉片和碳纖維、國產大尺寸鑄件等一系列上游配套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和跨越式發展。
而事實上,金風科技作爲“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其科技創新實力遠不止於此——從硬件到軟件,從模擬到研發,從驗證到量產,從國產化到智能化,從風電到儲能、氫能、綠色甲醇,從能源裝備製造到能源管理服務——金風科技從風電整機出發,走向了碳中和科技領域無限寬廣的深遠海。
就像汽車研發一樣,在開啓實車驗證之前,需要用電腦模擬產品在現實中會遇到的各種複雜情況,比如極限的車輛撞擊。如今風力發電機組的設計也一樣由仿真驅動,但是在過去,整機仿真軟件一直掌握在海外企業的手中,金風作爲行業的龍頭企業,從2016年就開始着手整機氣彈仿真能力建設,從零開始,耗時數年,終於完成了GTSim仿真軟件的開發。如今,中國人要打造自己的大風機,使用國產的GTSim就可以對大葉輪、長柔葉片、超高塔架風電機組完成仿真設計。
同仿真一樣,做出來的風機要經過一系列測試實驗才能確保可靠、耐久、安全,很多企業選擇將產品送到各種第三方實驗室進行檢測,而金風科技建設了國內風電行業唯一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利用六自由度16MW整機傳動實驗平臺、100米葉片實驗臺等實驗環境,建成包含數字孿生等技術的“五位一體實驗驗證體系”,爲每一項創新技術負責,用中國人最嚴苛的測試標準檢驗中國最領先的風機產品。
作爲全球最大的風電企業,金風的視野和事業從來都沒有侷限在風電這一個領域內,而是把助力中國和世界早日實現碳中和當成了企業的使命與擔當。比如金風科技正在身體力行,推動風光儲氫融合式發展。
在北京亦莊,金風打造的中國第一個碳中和智慧園區,用佔比超過50%的清潔能源,讓一個4000多人、9萬多平米的園區實現了綜合能源的高效利用,不僅實現了碳減排35%,還讓園區綜合運營的成本3年下降了超1000萬元。
過去很多人都把這樣的案例當成企業的示範項目。但事實上,正是金風科技這樣的企業,把國家的關切當成企業自身的關切,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列。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佈的園區名錄,8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園區,園區工業總產值佔到全國的50%以上,碳排放佔全國的31%,工業園區肩負着實體經濟和降碳減污的重大使命。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發現,如果目標是實現2030年碳達峰,那麼通過各類清潔能源轉型路徑的協同耦合,到2030年,中國的園區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減排41%,協同削減SO2、NOX和PM2.5排放31%~43%,節約淡水20%。而金風科技的碳中和智慧園區正是爲這樣的目標做出了一個可以參考和模仿的樣板。
過去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人們認爲企業的目標只有掙大錢、掙快錢,哪怕企業的發展是以社會效益和環境價值爲代價的,企業的利益訴求也是“天經地義”的。
但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將在我們的經濟、產業、社會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各行各業最爲領先的、創新意識最爲濃厚的這些龍頭企業,不再僅僅將企業掙錢當成發展的唯一目的。
企業搞創新、搞研發、搞國產替代、搞綠色轉型,歸根結底是爲了全國14億人乃至全球80億人的福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爲了讓現代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發展和改善人權的一部分。
因爲中國人口規模龐大,必須創造出同人口規模相匹配的社會財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極,進而保障持續性增長,擴大社會財富總量。
新質生產力的充分發展,還將讓人類社會迎來新的經濟形態,服務於“人的現代化”。這樣的人在現代化的生產生活中,會展現出更強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文明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大可能。
優秀的科技企業實現穩健的增長,有更充足的資金實力投入研發,引領全行業進一步發展,讓全社會用上更加物美價廉的創新產品,也是爲了讓企業的社會價值不斷外溢,最終實現全社會價值普惠的過程“永續”下去。
人們往往會高估一兩年的變化,卻低估了十年能做成的事。
當短視的歐美國家還在爲了保護本土製造企業設置各種進口關稅、障礙、壁壘,試圖阻擋中國新能源等各領域產品的時候,中國的頭部科技創新企業眼界已經遠遠不是一兩個出口市場的患得患失——
你以爲中國人是在向全球兜售光伏板、風機、儲能電池和電動車?
中國人真正在做的只有一件事——結網,結成碳中和這一張大網。
用高性價比的風光發電,用可靠的儲能供電,用超遠距離超低損耗的特高壓輸電,用速度媲美加油站的超充樁充電,用續航無憂的電動車完成陸上交通運輸,用綠色甲醇推動全球海上運輸變革……
古人說:道不遠人。
而放眼今天,科技與生活的距離也從未如此之近。
一個碳中和園區,用遠低於傳統供能體系的能源消耗,“無感”支撐着4000多人日復一日的衣食住行。
身處其中,你甚至什麼變化都沒感覺到,你的生活就已經被碳中和改變了。
金風科技,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新能源企業,正在以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思維攜手千行百業共赴碳中和的未來,正在實現新能源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共生。
總書記深刻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抓住了科技創新,就等於抓住了牽動中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科學技術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
茨威格說:“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莫過於在富於創造力的壯年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