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譽”是最大的財富:《必然》帶給我的三大啓示
點擊上方關注“輔導員孃親”
這是第641篇週記
提及凱文·凱利,相信很多熟知互聯網的人並不陌生。凱文·凱利(簡稱kk)是美國著名的互聯網雜誌《連線》(Wired)的主編,被看作是“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1984年,KK發起了第一屆黑客大會, 出版《KK三部曲》:《失控》(1994年)、《科技想要什麼》(2011年)和《必然》(2016年)。
在書本《必然》中,作者凱文·凱利基於過往經歷和未來趨勢的觀察,對 “形成”“知化”“流動”“屏讀”等十二個關鍵詞進行了論斷,並結合案例,給我們指明瞭科技新物種不斷變遷的12條道路。讀完《必然》,帶給我感觸最大的或許不是關鍵詞,而是作者表達的三個觀點。
第一,使用而非佔用。
原文的話是“對事物的佔有不再像曾經那樣重要,而對事物的使用則比以往更加重要”。因爲我自己是一個有收藏癖的人,特別捨不得丟東西,比如舊衣服,舊書等等。之前看到“斷舍離”的詞覺得很有道理,真的要做了,卻捨不得。一是東西使用過有了情感,二是怕哪一天需要再用了還要花錢買,結果就是東西越囤越多。
而在作者認爲,只有農民才需要穀倉來儲藏他的財富。數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們不用承受擁有事物所帶來的負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互聯網時代,東西日新月異,在小的時候,我還曾幼稚地認爲,爲什麼彩電公司能夠一直運營下去,每個人的家裡都買了彩電,不就賣不出去了嗎?長大漸漸才明白,會有無數個新家庭出現,當然還有無數個新彩電出現。
就比如手機,基本上幾年就要“更新換代”一次。邏輯思維的羅胖就清理了家裡囤的很多百科書籍,因爲現在互聯網更方便更時效,這些並不需要了。所以,數字時代,在坦然接受不斷更新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學會輕裝上陣。
第二,你的“信譽”是最大的財富。
談及訊息爆棚的數字時代,kk提到了很大的財富是“信任”。爲什麼呢?因爲信任無法大規模生產,也無法購買。
書中寫道:我們不能下載信任,然後儲存在數據庫或倉庫裡。信任必須通過時間積攢。它不會被僞造,也無法僞造(至少無法長期僞造)。
既然我們更喜歡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我們就會更經常地爲信任支付額外費用。對此,我們稱爲品牌營銷。有品牌的公司可以比沒有品牌的公司在同類產品和服務中賣出更高的價格,因爲它們的承諾更容易被信任。
想起最近有個校友相約另外一個校友聚聚,但是沒有直接相約,而是希望通過我來轉達這個需求,後面我們幾個人約了聊得很開心。
爲什麼會由我作爲“橋樑”進行這個工作呢,我想着就是kk書中說的信任。這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就是平時爲人處世中的點滴言行。平時我們會用“靠譜”或者“不靠譜”來形容一個人。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結論,但是都是具體接觸中給人留下的印象。
所以說信任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在“複製品氾濫的世界”中具有的價值越來越高。對於我們每個個體而言,就是要通過長久的言行來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
第三,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數字時代,我們都被成倍的信息包圍着。精準推送、信息繭房這些詞,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失控》中,作者再次提醒讀者們“只接觸那些你已經喜歡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即你可能會捲入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漩渦,從而對任何與你的標準存在細微差異的事情都視而不見,即使你原本會喜歡它”。這個在傳播中的專業術語是“過渡氣泡”。
概念和信息繭房類似,舉個簡單例子,你平時比較喜歡刷微信雞湯文,但是父母喜歡刷抖音家庭視頻,小孩喜歡玩電子遊戲,大家都選擇自己舒適圈裡的舒適人一起交流,甚至於意見也是迴音壁的,也就是相同的。長久以往,信息就越來越閉塞。自以爲懂的很多,但是其實就是知道一個小圈子的裡面的東西。
這種現象被稱爲“過濾器泡沫”,技術術語是“過適”(overfitting)。你卡在了一個小高點的位置而你卻自認爲自己是在頂點上。有大量證據表明這種現象在政治領域經常發生,但這種過濾器引發的自我強化過程也會發生在科學領域、藝術領域,以及整個文化層面。
就像我們古話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對於我們每個個體而言,就要敢於跳出舒適圈。嘗試使用不同的平臺,關注不同的聲音。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你讀過該書,也歡迎你分享你的感悟,也歡迎你推薦類似的書籍,我們一起交流探討。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