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折射發展活力
眼下正值求職招聘高峰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佈公示,擬增加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19個新職業。這些富有時代感的新職業,受到各方關注和期待。
技術進步帶來分工細化,催生更多職業,這是歷史的必然。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數字職業”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流通、分配及消費的各個環節。此次公示的新職業中,就有很多與“數字”相關的職業。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的是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也是我國經濟不斷迭代的內在活力。
新職業被“認定”,還說明其具備了一定的從業規模和可觀的發展前景。以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製造系統運維員等職業爲例,這些職業與我國高速增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密不可分。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雙雙突破3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與此同時,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缺口還很大。因此,新增相關職業是對人才培養等前置環節發出的“增容”信號,也有利於擴大求職者的就業選擇面。
新職業的出現有賴於企業發展和個人求索,也離不開國家層面對新業態的包容和推進。比如,浙江杭州開放八城區3474平方公里作爲智能網聯車輛測試應用區域,佔全市面積超20%;廣東深圳公佈新增43條道路,使全市自動駕駛開放道路里程達944公里……隨着自動駕駛測試區域擴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高。
新職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穩就業的意義。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79萬人,進一步發揮新職業擴容就業的作用,對保持就業持續穩定十分重要。讓新職業成爲就業“蓄水池”,政府監管就要給予新業態、新模式更多空間,社會也應給予新事物、新職業更多包容。
要實現新職業與經濟發展的“雙向奔赴”,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有不少求職者對於新職業有所疑問:相關政策及制度保障是否完善?能不能獲得專業的技能培訓、實現職業成長?今年不少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就業方向,正是奔着新產業新業態去的。這要求高校、社會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起合作交流平臺,做好新職業人羣的配套服務。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有效治理就業歧視、欠薪欠保、違法裁員等亂象,爲新職業人員解決好後顧之憂。
(作者:年 巍 中國經濟網供稿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