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財劃法 民進黨能放棄嘴邊肉?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朝野間因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所引發的爭議、對決尚未結束,新的戰場又即將開打。攸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案,即將進入實質法條討論,國民黨與民衆黨有意聯手調整中央與地方稅收的比例,增加地方財源,中央則堅持不讓步。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政府收支淨額表資料,凍省前,中央淨收入佔比不到6成,凍省後暴增至73%左右,相形之下,地方收入受到嚴重的擠壓,這種情況已延續了20多年。在此期間,臺灣的政治生態早已出現重大變化,一都變成六都,且政黨也輪替了好幾回,地方政府負擔的責任愈來愈大,稅收卻被中央牢牢扣住,造成地方財政愈來愈惡化。

目前除了臺北市自籌率有近6成之外,其他各縣市都在5成以下,嘉義市等13縣市的自籌款甚至不到23%。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很難做長期規畫與建設;地方沒錢更進一步造成地方自治倒退,因爲處處要看中央臉色,所以有地方政府自嘲「中央是皇帝、地方是乞丐」;而民進黨執政後,補助款多寡則往往是看地方的顏色,所以即使是乞丐,也有等級之分。

爲此,在野黨這次《財劃法》修正的方向是調整中央與地方的稅收比,原則是從7比3調回凍省前的6比4,如此一來,地方政府1年大約可增加2000億到2700億元不等的收入。目前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共有22個修法版本,但財政部沒有提修法版本,行政院長卓榮泰堅持現行的《財劃法》就是最佳版本,明顯不支持修法,因爲修法後中央須釋出財源,行政院當然不肯。

財政部指出,地方政府有包括加碼非法定社福支出、閒置蚊子館,以及因不瞭解在地民意等,導致計劃中斷或撤案等3大財政紀律不彰的弊端,因此反對修法增加地方稅收分配比例。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因國軍迷彩服採購延宕且須賠款給廠商的國防部;發行數位身分證政策喊卡造成數億元損失的內政部;被監察院認定疫苗採購過程欠妥的衛福部等,是不是也應縮減其支出、收回其預算?更何況財政部所指的前瞻建設未落實事項,有多少是因當時中央急着要在立法院通過前瞻預算,要求地方政府儘速配合提出計劃,才造成後續執行困難的問題?

統籌分配款向來是中央拿來控制地方的利器,這種「嘴邊肉」,民進黨政府當然不肯放,尤其2026地方選舉很快就要到了,總統、行政院長要到地方助選,怎能少了這筆龐大的私房錢?然而,「財政垂直失衡」的困境不能延續下去,這回藍白必須合作推動《財劃法》修法,扭轉中央與地方收入不公平的現象、改善地方財政、落實地方自治。(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