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怦然心動爲文學

須文蔚認爲,如何讓文學教育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纔是當代國文教師需要思考的。(鄧博仁攝)

須文蔚出版《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採訪記錄許多老師們的教學歷程。(時報文化提供)

全臺國語文教學者,前陣子最有感的關鍵詞恐怕就是「廉恥」二字,北一女教師、國語文學科中心秘書陳麗明指出,去年12月「高中國文學習網」的流量爆增近2倍,正因爲談到高中古文教學,由須文蔚擔任輔導教授,將高中文言文課程進行整理的「高中國文學習網」,成爲近年教師們尋求資源的首選。

不是莫文蔚 衆生齊嘆氣

須文蔚自2011年開始擔任高中國文學科中心的輔導教授,陪伴種子教師們在教學上提出跨領域、戲劇、文學理論、媒介素養、創作論等主題的課程規畫。從108課綱上路前的文白比例之爭,到現在需不需要教顧炎武〈廉恥〉,須文蔚更看重的是閱讀風氣和閱讀理解能力。

希望以更有創意和充滿熱情的方式教國文課,須文蔚近期出版的《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採訪記錄許多老師們的教學歷程,而教學現場的故事,讓更多的老師或家長相信,文學、語文、文化與當代倫理,能夠帶給學生來自生命與生活的啓發。

須文蔚憶及自己也曾經體驗過「如何相信自己能夠樹人?」的茫然。「第一次開課登上講臺,看到底下滿滿的70個學生,自我介紹我是須文蔚,只聽到全班同聲嘆氣!」原來選課的人多以爲他的名字和「莫文蔚」相近,以爲是美女教師!

「在文學教育裡,就讓文學回到他的原生態。政黨都是一時的,但如今讀的都是千古文章,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如何讓文學教育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纔是須文蔚認爲當代國文教師需要思考的。

作家廖玉蕙認爲,不必爭執於課本中文白的比例,長期以來她期待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希望文學教育朝「以人爲主」前進,文章無論古典或現代,貼近生命經驗才能達成共鳴。

廖玉蕙以國中課本的〈王冕放牧〉爲例,一般只解讀被迫中斷學業的王冕,面對辛苦的命運卻依舊好學,她指出,老師的價值在於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將文本對應人世,從文中看見的還有寡母和孩子說道理的溝通方式,尤其描寫母親爲王冕理了理領子,含淚離去的場景,更是把故事變成小說的手法,「是把what變how」,而眼淚也可以解讀既是母親心中的不捨,亦是虧欠。這樣的導讀,在須文蔚看來必須有精彩的老師,以生命體驗帶領學子深度閱讀和思考,才能領會個中深意。

創意教國文 黑特轉熱愛

須文蔚記錄下的教學現場,也彷彿是一本教育筆記,有的老師以自己的故事和學生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也有老師試圖讓學生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在閱讀之外着重口語表達和專題探究與企畫製作;有的老師藉由〈出師表〉反思親子溝通,在傳統詮釋外加上人際溝通角度,讓經典翻轉出新意;亦有老師透過傾聽和對話,把學生認爲莫名其妙的詩人感觸,同步於生活中,讓學生從「黑特」(網路流行語hate) 轉爲熱愛國文。

彷彿是一本國文教學的「秘笈」,雖然未振筆疾書國文教育要如何改革,但在每一堂令人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中,有着教學者的創意、熱忱、行動力,須文蔚認爲,其影響絕不止於讀懂一篇文言文或記得一個故事,而是會在下課鐘響後餘音不絕,成爲感動人心的言說,引發綿綿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