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舞臺十年路 左光平:幕前走到幕後,累積屬於自己的能力
記者田暐瑋/綜合報導
左光平小時候住在中視附近,很喜歡媒體,錄影都會從後門偷偷看錄影,那時不怕生的他,都會跑去認識電視臺的人,對錶演有一種嚮往。
唱歌對他來說在當時是件又愛又挫折的事。高中時他就參與EMI跟臺北之音的比賽獲得合約,一直跟着公司的課程走,當時接觸劇團、上表演課,但都是公司安排的粗淺接觸,在找潛力的階段,可是後來唱片公司改組,他就被釋出了,這也讓他心有不甘。
2005年碰上東森新人王的機會時,時值22歲的他,已經開始在電視臺打工,這也讓他一直在思考還要比嗎?因爲一路的成果都不是特別好。後來有幸做到第15屆金曲獎,他非常確定自己喜歡娛樂產業,也還是懷有歌手夢。內心想着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比賽,就乾脆一搏找高中同學來伴舞,結果順利的進入複賽,最後拿到臺灣區冠軍。
然而,全球賽失利又是另外一項打擊,再加上原本的臺灣區第二名竟然超越他拿到第三名,情緒夾雜了沒有幫中華隊拿下冠軍、又被亞軍超越的沮喪,在慶功宴的場合,他難掩失望,然而又要勉強自己打起精神面對跌倒的事實,當下有一種「啊!一切都停住了」的感覺。
雖然最後在東森全球新人王的國際賽沒得獎,但是還是跟東森簽了個經紀約,在2007年時接到發EP的通知,同年年底也出了專輯,但剛好碰上星光熱,整體成績跟經驗都有點時運不濟的感覺,他想想也是時候完成自己心中的夢,可以回頭嘗試幕後的工作了。
左光平從2006年開始在中廣主持節目,這些經驗讓他知道,發片的歷程與製作過程,所以他會在節目上聊比較多「感覺」跟幕後的事。離開歌手身份後他也嘗試聽奧、建國百年的活動,也做了幾年的企業公關,再轉入亞神音樂擔任唱片製作,再到跟陳鎮川一起工作的機會,這些經驗,終於讓他的心安定下來,專注於幕後的工作,當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娛樂工作者。
接下經紀人的工作對他而言是個最大的挑戰,也高度整合了他過去所有的能力。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溝通角度,認知到他們彼此的事業是生命共同體,工作步調不再是專案性的結束,而是需要思考每個事件彼此延續性、完整性的關係,是品牌與專案不同的思維高度。
▲左光平。(圖/左光平提供)
選秀平臺創造歌手個性深度 建議專注營造特色談到目前選秀節目對選手的幫助,左光平認爲在分衆市場很清楚的臺灣,聽衆依據自己喜好去找到特別樣貌歌曲的機會變多了,再加上被注意的平臺分散,在直播平臺、Youtube上都可以唱歌,反而讓歌手的身份模糊。過往主動傳播創造的明星路線力量消減,像是JC的〈說散就散〉、薛之謙的〈演員〉,因爲歌曲充滿個人特色,就是先從網路平臺引發關注。
因此透過節目的連續性創造歌手的深度,成爲讓觀衆記得自己的一種做法,再加上節目比較有聚衆力,對於新人來說是被大家認識的起頭,在開拓新市場上有很大的幫助。
身爲前選秀節目的選手,他也建議新進選手應該接受很多的意外,並放下得失心,專心找尋屬於自己的特色、經營自己,在每一次的過程多學到一點東西,就人生長遠路來說,選秀節目是其中而非唯一機會。彈性的面對各種機會,像他過去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就能在適當的時機串起來。也別怕低潮或下雨,因爲走在這條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雨,心裡要謹記:要爭取的不是頭銜,而是過程中的成就。
談到近期火紅的聲林之王,左光平認爲從過往的評分到現在的「選擇」,聲林之王的節目機制似乎也反映這個世代音樂發展的走向,多元特色與演唱實力並進的機制,點出適者生存的核心法則,這樣的標準轉變所選出來選手,未來的發展讓人期待。選手與導師之間的交流,最終能因爲彼此的特色而創造出新的火花,也是這個節目讓人引頸期盼的一個環節。
《聲林之王》的出現,爲臺灣的選秀環境注入一股新的能量,對於新人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形式,也相信能在比賽過程中,從上一輩的選秀人身上學到更多,爲華語音樂市場的傳承寫下新的序章。
聲林之王每週五晚上九點首播.相關影片請見: http://bit.ly/2RVeDUP
▲左光平。(圖/左光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