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太過逼孩子了

上帝爲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學習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唯一的標準,成績也不是審視一個人唯一的量尺。

最近,看到了這樣兩則新聞。

11月18日,13歲的初中生徐家誠像往常一樣三點多起牀,出門上學。

沒想到,當天早上8點左右,徐家誠的爸爸卻接到學校打來電話,說孩子沒有去學校。

徐爸爸立刻和妻子在學校周邊尋找。

可最終只在家誠上學路上的橋上找到了他的書包和校服上衣。

相關部門第一時間介入,並開展搜尋工作。

最終,噩耗傳來,徐家誠的遺體於11月23日在思南縣烏江河流域撲龜塘段被人找到。

調查組已排除了他殺的可能性,確認孩子是溺水身亡。

事情雖然真相大白,但有一個細節卻顯得格外奇怪,那就是家誠失蹤的時間:4點10分。

哪有學校這麼早就開門的?

但據徐爸爸說,家誠平時基本都是三點起牀。

失蹤前家誠還曾表示,自己有三科副科成績稍差,要早起去學校背書。

三點起牀吃飯,四點去學校,這樣的作息時間,是一個13歲初中生所能承受的嗎?

不得不說,當今的孩子,實在活得太累了。

之前,曾有人曬出衡水中學的作息表:

5點30就要起牀,一直學到晚上十點才能休息,這中間長達十七八個小時的時間裡,每一分鐘都被安排了各式各樣的任務。

不光在學校的時候是這樣,連放假了他們也絲毫不能鬆懈。

看看這位媽媽曬出的寒假計劃表吧:

從早晨七點半起牀,到深夜十點鐘入睡,十幾個小時裡,除了要學習語數外,還要學習編程、奧數、小提琴……

滿滿當當的課程安排,看着都讓人窒息。

當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娛樂,沒有自由,只有停不下來的學習和擺脫不掉的壓力時,他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展示了一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

我國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

在抑鬱症患者羣體中,50%的抑鬱症患者爲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

第二則新聞,發生在河南駐馬店。

男孩鄭紅旭的父母一直想讓他考上高中、讀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但中考後,因10分之差,小鄭與心儀的高中失之交臂,只能去職業院校學自己感興趣的新能源技術專業。

一開始,家人也有些反對。

但想到小鄭從小就對機械、電器感興趣,家裡的玩具也基本都拆過,加上如今新能源汽車發展這麼好,父母就同意了。

進入職校後,因爲熱愛,小鄭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

也因爲專注,小鄭獲得了不少成果。

僅僅兩年時間,他就拿到了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選拔賽學生組第一,全國決賽第三的好成績,還獲得了國家頒發的二級技師證書。

當小鄭拿到證書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下照片發給媽媽。

機械製造系的袁副主任還告訴記者,如今很多企業來找小鄭,已經有5、6個企業來“搶”人,並開出了七八千的高薪,未來還能上萬。

小鄭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最近看到的一組數據: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24年更是達到了1179萬人。

但同時,學歷通貨膨脹的情況卻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嚴重:

在這種現狀下,作爲一個母親,我有點對學歷祛魅了。

正如那就調侃: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家長與其累死累活“雞”出一個身心都不健康的孩子,倒不如多發掘孩子身上的特長,尊重他的興趣愛好,允許他走上卷學歷之外的道路。

他也許成不了人中翹楚、社會精英,但卻能夠健康、幸福、自食其力地過一生。

聽過一個非常扎心的詞“高學歷窮鬼”。

指的是那些寒窗苦讀十幾年,從名校畢業後卻依舊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無奈湊合的孩子們。

小紅書上有一位985碩士自述道:“要是我沒上大學就好了,或許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去擺爛,或者說,也不會對自己如此不滿意。”

她是一位小鎮做題家。

從小到大,父母和身邊人對她耳提面命,逼迫她一定要考上985。

女孩也很聽話,每天做題、考試、補課,最終,如願踏入了名校的大門。

可她發現,自己人生的高光,也僅限於考上名校的那一刻。

進入大學後,她被同學全方位吊打。

在這裡,多的是有才有藝的人,而自己卻只會死讀書。

更讓她崩潰的是,連自己唯一擅長的考試,都開始比不過別人。

畢業後,她投了100多份簡歷,終於認清了一個事實:即便拿着高學歷文憑,自己也只能搬磚996。

在不甘中掙扎一年多後,她選擇逃回縣城,從此每月拿着4000元的工資,徹底躺平。

有多少父母,爲了一紙文憑,用焦慮裹挾着孩子前進,跟風似的讓孩子超前學、過度學,卻忽略了孩子小小的肩膀,根本承受不了這麼巨大的壓力。

最後,“雞”出了一個身心俱損的孩子。

還記得電視劇《消失的孩子》裡面的袁午嗎?

從小,袁午的媽媽爲了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不僅包辦了他的生活起居,砍掉了他所有的社交。

就這樣把袁午變成了一個只會做題的機器。

但走出校園後,只知道考高分,卻不知道如何和人相處的袁午被現實一次次打倒。

尤其是當媽媽因車禍意外去世之後,他膽小、懦弱,不敢跟人打交道的問題徹底暴露,被同事嘲笑:

“老大看走眼了。那麼好的學校,卻什麼都不會,連跟人說話都有障礙,估計這腦子,得過什麼病。”

而袁午也開始一蹶不振,甚至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後來,還患上了“神經官能症”,徹徹底底地“病入膏肓”了。

電視劇《我在未來等你》中的班主任,就曾苦口婆心地對家長們說:

如果把成績當作唯一的考覈標準,分數當成最終的目標,我們的孩子或許可以贏了高考,卻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爲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男孩樑智濱就是其中之一。

因爲學習成績不好,初中畢業後他就進了廣州市建築工程職業學校,專業是施工。

他經常自嘲,說讀這個專業“以後都是搬磚的”。

那時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幾年後自己竟然會因爲“搬磚”成了世界冠軍。

2017年10月14日,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這是技能屆的最高賽事,相當於體育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時,有1200多名選手在6個大類51個賽項上展開角逐。

在比賽中,樑智濱用一雙粗糙的大手,將四四方方的磚塊組合成了各式各樣靈巧的形狀和圖案:

從含苞待放的蓮花,到展翅開屏的孔雀,再到旋轉扭動的廣州塔。

憑藉着輕盈連貫的動作和極高的完成度,19歲的樑智濱爲中國捧回了2017年世界技能大賽的首枚金牌。

或許,在很多人的眼中,搬磚、砌牆都是很不體面的工作。

但這難道不是因爲社會的評判標準太過單一?

你總得接受,有的孩子天生喜歡讀書,而有的孩子卻鍾情玩泥巴。

最後,讀書的孩子可以去當大學教授,但玩泥巴的孩子也能拿到金光閃閃的獎盃。

所以作爲家長,現在我們的認知得更新了,別再用固定的模板,去套牢孩子的靈性。

美國計算機專家德雷福斯兄弟倆,曾提出過一個“德雷福斯模型”:

人們對一項專業技能的熟練程度,可以區分出新手、高級新手、勝任者、精通者和專家。

相應地,隨着技能的不斷提升,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學習不好,這輩子就完了。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各種新興領域崛起,只要有一技之長,孩子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比如,在2021年人社部公佈的新職業目錄中,就有一個名爲“整理收納師”的職業。

他們的工作,就是通過與客戶之間的深度交流,爲客戶提供家居整理、收納方案和服務。

上海95後女生賈妍,網名“納爺”,就從事這一行。

她曾公開過自己的收入:

做收納師的第一個月,她就掙了40多萬,現在時薪高達1200元。

即使排單排到三個月後,也依舊有客戶願意等她。

未來社會,被淘汰的不一定是沒有文憑的人,但是沒有一技之長的人。

心理學家喬治·拉伯薩特說過:人都是帶着一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

如果孩子愛讀書,喜歡鑽研學術,我們就盡己所能支持他去攀登更高的學府;

但如果孩子死活學不進去,與其逼着他們刷題補習,最後養出一個“空心病”的孩子,倒不如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隨着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文憑不再是孩子優秀的唯一評判標準,卷學歷也不是性價比最高的出路。

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讓他們跟隨時代的變化不停地成長進步,纔是長遠的教育格局,也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點個贊吧,與所有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