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兩岸貿易互禁 恐惡性循環
經濟部以低價競爭爲由,禁止陸制鼻胃管進口,圖爲江蘇一家醫藥工廠,工人正在生產一批醫療耗材用品。(新華社)
經濟部以低價競爭爲由,禁止陸制鼻胃管進口,學者憂心大陸禁止臺灣鳳梨、釋迦、農產品;臺灣以禁止陸制鼻胃管等反擊,兩岸貿易彼此報復,矛盾升級,恐形成惡性循環。
中央大學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如產品品質沒問題,以較便宜價格進口產品,對消費者反而有利。他強調,通常要禁止產品進口,要有正當理由。如農產品檢驗出農藥、病蟲害或疾病、食品裡添加致癌物、不符食品安全標準等。鼻胃管不屬於高科技產品,也無國家安全考量,如擔心低價競爭,實質傷害國內產業,也有反傾銷制度,可課徵反傾銷稅反制。
吳大任認爲,雖臺灣出口大陸比重略有下降,但大陸仍是重要的出口市場,臺灣以薄弱的理由單方面禁止大陸制產品,恐不利兩岸貿易和國際貿易地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則表示,一般對於貿易的低價競爭,都會採反傾銷、進口防衛措施等。所謂進口防衛措施,是指當一國發現某項產品進口激增,並對其國內產業可能或已經造成嚴重損害時,可對該進口產品採取的緊急措施,包括進口數量限制或提高進口關稅。但是經濟部的「低價」,是指多低的價格?對產業實質傷害多少,需要客觀地調查的程序。
臺灣與中國大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劉大年指出,我對陸禁止2000多項產品,與大陸禁止臺灣多項農漁產品,多不符WTO的精神,只是兩岸關係特殊,若單一產品佔大陸總出口比重很低,中國大陸應不會向WTO申訴。他擔心,兩岸互禁只是開端,彼此政治報復釀成惡性循環,由於兩岸貿易矛盾難以「國際」方式解決,仍需要兩岸彼此溝通、降低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