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 青年死因自傷排名第二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日公佈「2024年大學生壓力調查結果」。(李念庭攝)
近年大學生輕生事件頻傳,顯示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惡化。衛福部統計,15~24歲青年十大死因中,自我傷害(自殺)爲25%,排名第二,其中女性自傷死亡更位居第一,比例高達34.4%。專家指出,全國大學生憂鬱比例增加,以學業、未來規畫及財務困難爲主要壓力來源。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佈2024年大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說明,調查顯示23.1%學生有憂鬱傾向,其中以大三學生壓力總分最高,主要壓力來源爲「未來規畫」及「學業」。
陳柏霖觀察,許多大三、大四學生常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知道是應出國、考研究所或就業,尤其受到原生家庭過多保護的孩子,常對未來生涯沒有明確規畫,也沒有仔細思考過畢業後想做什麼;畢業後房租高、低薪問題,更讓不少學生面臨經濟壓力。
臺灣臨牀心理學會常務理事鄧閔鴻表示,最多學生面臨學業壓力,顯示臺灣年輕人升學壓力大。雖然我國升學管道多元,但「孩子還是不快樂」,可能是因爲選擇變多,青年反而需要接收更大量資訊,再從中找到適合的領域,對於適應力較差的學生,恐在人際、課業等承受更大壓力。
鄧閔鴻指出,近年各大學學生憂鬱比例增高,以國立中正大學爲例,10年前約6%學生有明顯憂鬱症狀,2023年已達到8、9%;且學生的情緒問題有淡旺季之分,每學期期中考前是學生心情最糟、諮商師最忙的時期,寒暑假則會稍微好轉。
教育部今年推動心理調適假,目前已有127所大專院校實施,然而調查顯示仍有3成學生不清楚心理假,18%學生表示學校未提供此假別。陳柏霖建議,大專院校應強化心理諮商中心功能,增加專業諮商人力配置、提供差異化心理健康促進方案,並建立校園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全國各縣市安心專線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