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蹺鴴 退休教授系放2000只
崑山科大退休教授翁義聰20年前着手溼地鳥類研究,並於臺西沿海系放逾2000只高蹺鴴,他表示,有意於今年着手統計,明年公佈研究成果。(翁義聰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時序進入冬候鳥集結高峰期,崑山科技大學退休教授翁義聰自1997年開始,着手進行溼地鳥類研究,並於臺灣西南部沿海系放超過2000只高蹺鴴,去年也因鳥友發現1只22歲的「人瑞級」高蹺鴴,再次引發鳥友關心高蹺鴴分佈狀況。翁義聰表示,由於退休後時間較爲充裕,將着手進行20多年來的系放研究,預計明年發表成果。
高蹺鴴主要分佈於臺灣近海魚塭、沼澤、河口等,天氣寒冷時,會飛至澳洲、菲律賓及臺灣過冬,待氣候回暖,則返回大陸東北、新疆、韓國等地。高蹺鴴有着長長的雙肢,行走時步伐優雅,卻又可敏捷追捕小魚、幼蟲,也會用鳥喙在水中掃動、捕食獵物,因此又稱爲紅腿娘子。
1997年,翁義聰自雲林成龍溼地一帶起,一路系放高蹺鴴至臺南四草溼地,截至2004年,總共系放了超過2000只高蹺鴴。翁義聰說,剛開始因不熟悉系放研究,僅以黃色腳環作爲記號,後來因鳥只數量龐大,則改以10種顏色組合,形成類似身分證的編號,掛於腳環上追蹤日期與地點。
翁義聰調查後發現,臺灣西南部沿海一帶的高蹺鴴,尤以七股鹽田最多,曾發現多達400對繁殖;而若以忠誠度而言,則是北門鹽田最高,因食物鏈豐富,高蹺鴴過冬時經常回訪。
此外,翁義聰也提到,6至8月是高蹺鴴的繁殖高峰期,會隨着成鳥四處覓食,其中幼鳥主要食物爲大員牙蟲,這種昆蟲大小類似小瓢蟲,會不時將尾端浮出水面「換氣」,這時就成了高蹺鴴覓食的最佳時機。
翁義聰表示,研究成果將統計高蹺鴴的數量、生命週期、孵化率、存活率等,翁義聰也期盼,透過生態保留區設立,將臺西沿海規畫成生態廊帶,除有助於生態研究,更能讓民衆更加接近自然,讓科普教育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