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醫生陶勇:用技術賦能慈善公益和醫學

11月21日,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互聯網公益慈善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行。論壇期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在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採訪時談及慈善公益和AI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對於公益,陶勇表示,做公益和慈善最關鍵的動力來自於“我們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初心”,包括融媒體技術在內的互聯網技術,極大地加速和放大了慈善公益的影響力。

而對於AI技術,陶勇表示,一些醫學領域的AI技術已經發展成熟,能夠幫助醫生高效完成大量篩查工作,極大地節省了人力。他同時表示,有溫度的醫學無法被機器完全取代,因爲AI技術就像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可以賦能醫生,但永遠無法取代手持“金箍棒”的人。

以下是採訪實錄:(在不影響採訪者原意的情況下,修改了部分口語化表達)

中國日報網:要做好慈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陶勇:做慈善和公益的關鍵動力,源自我們希望創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初心。我們不必糾結於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哲學討論,而應專注於如何讓每個人的善意都能充分展現。這份初心就是我們的動力源泉,能幫助我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坎坷、挫折和惡意。

中國日報網:互聯網在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陶勇:互聯網技術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助力慈善行動:首先是傳播效應。藉助互聯網和融媒體技術的廣泛傳播能力,公衆能夠迅速瞭解公益項目的設計理念、具體內容、實施成效和監管情況。其次是便捷募資。現代互聯網支付系統讓捐款變得簡單快捷,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專門去銀行或郵局匯款。這種隨手可行的捐款方式,能夠更好地匯聚衆人愛心。由此可見,互聯網極大地加速和放大了慈善公益的影響力。

中國日報網:如何才能讓更多人加入公益慈善隊伍?

陶勇:目前已有許多人關注這個領域,我本人也正在參與視障人羣的公益項目。人們都懷着奉獻愛心的願望,或是出錢,或是出力。我認爲,與其用生硬的方式去推薦和拉攏他們,不如讓項目保持透明度。當人們看到視障兒童獲得更多學齡前教育和關愛,中途失明者能接受再教育並獲得多元化的就業機會,視障老年人得到更多社會關注和家庭關懷時,自然會投入更多精力來支持項目發展,幫助更多視障人士。

中國日報網:AI技術爲患者和醫生帶來了哪些積極改變?

陶勇:作爲一名眼科醫生,我看到眼科在AI應用方面走在了其他學科的前列。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爲例,我們利用AI進行篩查,可以將服務深入到社區。考慮到全國約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中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患者會出現視網膜病變,這項工作的量級十分巨大。目前,AI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獲得多個醫療器械註冊證,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超過百分之九十,技術已經打磨得相當成熟。

除此之外,AI還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大量人力,用於其他慢性疾病的篩查工作。比如在肺癌篩查中,AI可以協助分析胸部影像中的小結節,甚至能夠處理核磁共振、CT等各類醫學影像。因此,我對AI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中國日報網:對於AI技術在醫療領域引發的擔憂,您如何看待?

陶勇: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和成長曲線,但這並不是否定或批判它的理由。AI技術在公益領域幫助很大,以我目前推行的鉅細胞病毒視網膜炎早篩項目爲例,這項工作僅憑人力是無法完成的。全國只有3000名可以看眼底的醫生,他們每天都忙於看診和手術,而患病風險羣體主要分佈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羣中,如此大量的篩查工作必須依靠AI才能完成。我們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當然,無論是AI還是人工篩查,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這需要通過不斷改進算法和擴充數據庫來提升效率和準確度。但這些都是促進技術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放棄使用的理由。

中國日報網:哪些方面AI技術無法完全取代醫生?

陶勇:我認爲AI無法完全取代醫生。醫學是有溫度的,而AI只是一種工具。與其他高科技一樣,AI可以賦能醫生,但不能替代醫生。有溫度的醫學是無法完全被機器取代的。

除了在疾病篩查方面,AI還可以協助我們處理罕見病診療、藥物禁忌查詢、最新治療方案推薦以及藥物分子結構設計等工作。這些領域的知識量龐大,僅憑人類有限的認知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尤其是醫學知識突飛猛進,我們必須善用AI這一強大工具。它就像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讓我們更厲害,但永遠不能取代手持“金箍棒”的人。

記者/視頻剪輯:曹靜 徐子茗

編輯:曹靜 李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