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手就是5000億!央行創設的證券基金保險互換便利究竟是個啥?
10月10日,央行公告稱,爲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的要求,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簡稱SFISF)”,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爲抵押,從人民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視情可進一步擴大操作規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申報。
實際上,早在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就說過這件事情。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這項工具所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首期互換便利操作規模5000億元,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
證券保險基金互換便利,到底是什麼?
它的本質,是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它允許金融機構使用特定的資產作爲抵押,從中央銀行換取高流動性的資產,如國債或央行票據。說得更通俗一點,可以理解爲“以券換券”。
實際上,潘行長已經對推出這個工具做過詳細介紹——國債、央行票據與市場機構手上持有的其他資產相比,在信用等級和流動性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很多機構手上有資產,但是在現在的情況下流動性比較差,通過與央行置換可以獲得比較高質量、高流動性的資產,將會大幅提升相關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從起源上看:證券保險基金互換便利起源於美國次貸危機時的定期證券借貸便利(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
2008年3月11日,當時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兄弟倒閉,許多中小銀行有流動性風險,應對老百姓取錢的需求壓力巨大。
這項工具允許一級交易商以缺乏流動性的證券(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其他一些高質量資產)作爲抵押,向美聯儲借入高流動性的美國國債,借入期限通常爲28天。
通過這樣的操作,當時缺乏流動性的中小銀行,也就能把“低流動性”的資產抵押,換取“高流動性”的資產,從而借到錢,渡過難關。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版的TSLF主要是爲了應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讓金融機構暫時不用拋售手上的低流動性證券,而是以此爲抵押,換取高流動性資產應急用的。所以它並不主要針對股市,充其量是個市場的穩定器而已。
而到了我們這邊,央行直接明確了,獲取流動性的唯一去向,有且只能是股市。所以這個工具一下子從美國的非定向工具,變成我們這裡直接利好股市的定向策略。
最後要注意的是,這只是首期,潘行長也說了:“我跟(證監會)吳清主席說了,只要這個事情做得好,未來可以再來5000億元,或者第三個5000億元,我們(的態度)是開放的。”
當然,這都只是對SFISF歷史來源和目前已知信息的解讀,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