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跨足校園對抗超級細菌 籲實踐「4不1要」

「抗生素抗藥性教育紮根,守護健康環境」記者會。(臺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抗生素抗藥性在全球造成嚴重威脅,每年導致約500萬人死亡,預計2050年全球每3秒會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臺灣則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死亡。醫界首度跨足教育界,共同製作中學生抗生素教材教材,期望將正確抗生素使用知識帶進校園。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全國家長會長聯盟19日,響應WHO 2024 世界抗生素抗藥性認知周,發佈全臺首份以中學生爲對象的抗生素教材,期將正確知識帶進校園,破除常見迷思,宣導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指出,隨抗生素被過量、不當使用,細菌間產生選擇壓力,導致抗藥性菌株的出現,對抗生素產生耐受性而無法被殺死,形成所謂的「抗藥性」。醫界和民衆對抗生素使用的錯誤迷思,也可能促使細菌基因突變,加速形成具有抗藥性的變種細菌。

張峰義表示,民衆常誤以爲抗生素是萬靈丹,可以治療所有的感染症狀,但其實抗生素對病毒性感染無效,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反而會破壞體內的正常菌叢,削弱免疫系統。此外,臨牀上也常見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後,感覺到症狀稍有改善,便停止服用,未完成療程,反而讓殘存的細菌繼續繁殖,增加抗藥性產生的風險。

據臨牀觀察,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有逐年升高趨勢,以臺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爲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成長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10倍之多,導致臨牀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

臺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明,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

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啓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髮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

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衆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

邱政洵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民衆可以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此外,醫界、藥界與教育界,也推出全臺首份「抗生素大作戰 適當使用抗生素秘笈」抗生素衛教教材,計劃將教材推廣至全臺各國中校園,希望提升全民對抗生素的認知普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