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跆拳道傳播東方文化

楊 寧 彭曉雅

張言瑞,是巴黎的一名專業跆拳道教練,在法國創立跆拳道風林火山俱樂部。

赴法求學 白手起家

張言瑞的跆拳道之旅始於20多年前。小時候,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接觸跆拳道,帶着好奇與憧憬出發,他在這條道路上愈行愈遠。

18年前,張言瑞隻身來到陌生的法國求學。那時,他白天在教室裡汲取知識,夜晚在道館裡揮灑汗水。他說:“我背後沒有退路,眼前只有一條漫長未知的路。”

那時,張言瑞必須獨自面對孤獨、貧窮和迷茫,而跆拳道給予了他前行的勇氣。他會用業餘時間在巴黎郊區的室外公園帶領學生練習跆拳道。他說:“我就是從這裡起家的。”儘管路程要耗費3個多小時,但內心的堅定和學生的信任,讓張言瑞風雨無阻地堅持了下來,最終成爲在巴黎獲得職業跆拳道教練資格證的少數中國人之一。

實際上,在法國大約僅有5%的教練能夠成功獲得職業執照。這是因爲想要在法國成爲職業跆拳道教練,必須經過嚴格考驗。一方面,教練們不僅要精通法語,克服語言方面的障礙,還需掌握跆拳道的專業術語和理念。另一方面,在法國獲得跆拳道專業認證的過程極爲嚴苛,它要求申請者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參與培訓與考覈。

面對周遭的質疑和壓力,張言瑞始終堅持在巴黎耕耘自己的跆拳道教學事業,用5年多時間考取證書,終於創立了自己的跆拳道館——風林火山。

風林火山 技以載道

“風林火山”源自《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張言瑞認爲,這正是跆拳道所追求的境界。

回顧開設跆拳道館的初心,張言瑞表示:“我想在法國傳播跆拳道文化,講究禮儀和跆拳道精神。”張言瑞認爲,跆拳道的文化內涵可以用“技以載道”來總結。跆拳道不止於“跆”(用腳踢打)和“拳”(用手搏擊),更強調“道”。敏捷而有力的動作中便蘊含着重禮尚義、克己忍耐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練習多年,跆拳道的“道”深刻地影響着張言瑞。他感慨道:“這些年的跆拳道教學生涯,塑造了我的信念,也磨礪了我的意志。它讓我明白,強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的沉着,是在風暴中依然穩步向前的堅定。”

張言瑞在一次次踢腿揮拳中尋得的堅定力量,也通過他的教學傳遞給更多的學生。他認爲,“做事先做人”是跆拳道教學的核心。教跆拳道不僅是教授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員的品格。跆拳道練習者可以通過不斷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來獲得堅韌專注、尚禮謙遜的精神和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在拳館裡,張言瑞要求學員們必須學會禮貌待人,練習跆拳道要高度專注、堅持不懈。他還會組織團隊活動,讓大家在實踐中學會如何爲團隊貢獻力量,如何承擔責任。

武承東西 文化傳播

然而,開館之路並非坦途。在法國教學多年,張言瑞深知文化衝突難以避免。法國文化強調個性和自由,而東方跆拳道文化則更強調紀律與禮儀。

孩子們充滿活力,對跆拳道充滿好奇,但在初期對拳館嚴格的禮儀要求感到不適應,對行禮、站隊、喊口號等要求很不理解。

面對這一問題,張言瑞及時反思並調整教學策略,耐心地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進而體會在競技中尊重對手的重要性。此外,神秘而深厚的跆拳道文化也成爲他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講述跆拳道的歷史故事,張言瑞讓學生們想象自己身處於古老的東方武術世界,那裡的人們通過嚴格的禮儀和紀律來磨礪意志。在歷史的情景再現中,學生們“身臨其境”,進一步理解了跆拳道“以禮始,以禮終”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底蘊。

如今,“風林火山”規模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法國友人和海外華人。不少學員在學習跆拳道後,不僅逐漸理解了跆拳道的精神文化,還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動去了解武術、書法與中文等。

正如張言瑞曾對自己寫下的“沉着以對,不動如山”,18年來,他初心不改,希望人們可以通過練習跆拳道來強健體魄,同時,他也渴望以跆拳道爲橋樑連接更多的人,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感受到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