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嚴格公正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

“審結知識產權案件49.4萬件”“盤活資產7902億餘元”“幫助657家企業走出困境”“依法再審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46件”……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一項項工作、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案例,成爲人民法院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註腳。

“最高法的工作報告釋放了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強烈信號。”3月8日,剛剛走出會場,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奎章向記者表示,工作報告多次強調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等,積極迴應了企業發展的痛點問題。

姚奎章代表曾在去年兩會期間提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通過立法形式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等建議。他建議,人民法院要針對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司法政策、司法規則供給,以審判促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制度完善,大力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公平築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統一市場的必然要求。報告指出,人民法院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出臺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認定構成壟斷的案件31件,同比增長2.1倍。審結侵犯商業秘密、串通投標等不正當競爭案件1萬件,同比增長0.7%。

如何通過司法促進市場資源高效配置?報告顯示,2024年人民法院審結破產案件3萬件,同比增長6.5%,盤活資產7902億餘元。對無法挽救和不具重整價值的“殭屍企業”,依法及時出清;對可以挽救的困境企業,積極引導重整,幫助657家企業走出困境。

“報告讓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法院在護航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中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表示,期待法治成爲營商環境的“最硬內核”。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信心是經濟行穩致遠的堅實基礎。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是今年兩會各位代表格外關注的話題。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營商環境。報告指出,人民法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所有制經濟,做到合法權益依法平等保護、違法犯罪一律依法懲治。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強對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案件的審查,嚴防以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依法再審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無罪。

民營企業關注哪些問題?發展過程中還有哪些痛點?

“要完善相關法律,嚴懲組織僱傭‘網絡水軍’、散佈虛假信息、惡意攻擊競爭對手等行爲。”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建議,要強化網絡謠言與網絡暴力綜合治理體系,在相關法律中明確對網絡謠言、網暴的處罰條款。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一些不法分子造謠抹黑、惡意損毀商譽,造成嚴重損失,企業對此深惡痛絕。

報告指出,人民法院嚴懲對企業造謠抹黑、敲詐勒索等犯罪。黃某夥同他人在網上發佈涉企負面信息,以付費刪帖等方式敲詐勒索21家企業55.6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要讓法律長出牙齒,令不法分子付出代價。”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大慶市公安局網絡警察分局副局長賈曉亮表示,報告傳遞出人民法院嚴懲網絡暴力“傷企譭譽”等行爲、堅決不讓網絡“黑產”破壞營商環境的鮮明態度。賈曉亮建議,對於網絡暴力和網絡謠言,各部門應及時溝通、協同合作,共同守護風清氣正網絡空間。

瞄準企業關注的堵點、痛點,各級法院正在以司法之力助發展、保權益、解難題,譜寫着護航經濟的法治新篇。

“人民法院用實際行動踐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全國人大代表,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樑金輝表示,安徽省亳州市兩級法院通過落實與長三角地區人民法院建立集羣產業司法保障協作機制等措施,讓法治化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作爲企業代表,我深感人民法院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人大代表、贛州澳克泰工具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顧問邱聯昌表示,人民法院通過高效的法律服務,爲企業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特別是在化解糾紛和產權保護方面,爲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正義賦能,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依法妥善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應用”“懲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侵權行爲,促進規範有序發展”……

今年兩會,人工智能成爲代表關心的熱詞之一,最高法工作報告同樣展示了司法對這項新技術的關注。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近年來,知識產權新類型糾紛大量涌現、利益平衡愈加複雜。最高法工作報告既有對知識產權領域新情況、新問題的司法應對,也同時強調“嚴保護”和“促發展”。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勁鬆表示,人民法院要快速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持續提升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和溫度,積極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數據衍生等帶來的新挑戰,明確知識產權歸屬,爲技術創新提供法律保障,推動科技產業健康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

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法院審結知識產權案件49.4萬件,同比增長0.9%。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加強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促推創新成果轉化。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成立6年來審結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近2萬件,其中涉戰略性新興產業案件數量和佔比逐年攀升,2024年達1233件,佔32.3%。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喬文志十分關注種業創新的司法保護問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司法要爲老百姓手中的‘飯碗’保駕護航。”喬文志建議,期待人民法院積極探索符合當地種業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模式,持續加大種業司法保護力度,爲推動科技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爲醫藥行業代表,我關注到人民法院在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積極作爲。”全國人大代表、通化谷紅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菁表示,希望未來法院持續創新司法服務,助力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福祉,爲企業發展築牢法治屏障。

“人民法院不斷加強對‘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服務保障自主創新,大大激發了創新創造活力。”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嶽集團首席科學家張永明建議,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舉證規則,加大侵權行爲懲罰力度。

“真創新”需要“真保護”,“高質量”更需“嚴保護”。報告顯示,人民法院對惡意侵權情節嚴重的460起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同比增長44.2%。

報告中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案例引人注目——孫某等人隱名設立同業公司,盜用原單位技術秘密長達10餘年,法院適用懲罰性賠償判令該公司及孫某等人連帶賠償1.6億元;“新能源汽車底盤”技術秘密侵權案,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6.4億元。

“人民法院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不斷加大對惡意侵犯知識產權的懲治力度,取得了積極成效。”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顧祥林一直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指出,法院要進一步加強涉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類型案件研究,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化營商環境,離不開司法保駕護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表示,期待法院能夠在知識產權方面給予民營企業更多法律上的幫助和支持,護航企業勇於創新、行穩致遠。

司法護航,服務對外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當務之急。”

新時代以來,人民法院持續提升涉外審判質效,我國涉外司法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法院審結涉外民商事案件2.6萬件,同比增長6.1%。審結商事仲裁司法審查案件1.8萬件,同比增長11.7%。辦理國際司法協助案件5644件,同比增長15.4%。

“中國日益成爲涉外商事海事爭議解決優選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石家莊科技職業學院理事長武志永表示,報告在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方面亮點頗多。

中國企業“出海”也是武志永關心的議題。隨着全球化深入推進,國際競爭越來越體現爲規則之爭。“出海”企業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報告指出,中國法院不斷完善域外法查明機制,爲企業“出海”提供法律指引和風險提示。報告中還提到首起反外國制裁侵權訴訟,法院依法作出我國知識產權領域首例具有反禁訴令性質的行爲保全裁定,支持權利人正當維權。

武志永表示,期待人民法院持續提升涉外審判質效,服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提升中國法院在案件審理、規則制定等方面的國際影響力,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全球經濟互聯互通,中國企業正加快走向世界,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表示,期待人民法院進一步優化審判流程,營造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報告顯示,我國涉外審判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基於互惠原則及雙邊條約,承認和執行外國裁判319件,同比增長11.2%。

數據的背後,是各地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福建、陝西、新疆等地建設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法務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地法院協同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我國涉外商事海事爭議解決優選地優勢正在深入人心。

司法高度自信的背後,是國家實力的提升。報告顯示,一大批案例收錄至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法規判例法系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庫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案例集,我國相關裁判規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明規則、消紛爭、聚共識……人民法院以公正司法穩市場預期、護創新活力、揚開放之帆,將繼續爲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法治動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道路上再啓新程。(記者 喬文心)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