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場景何以驅動創新
當智能網聯汽車駛入北京亦莊的複雜路況時,當工業大模型在深圳工廠調試生產線時,當具身智能機器人既能上央視春晚扭秧歌又能在園區、車間自主巡檢時,人們發現: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一系列突破性創新,正日益從實驗室走向真實場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並首提“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恰恰揭示了科技創新範式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場景已成爲繼土地、資本、技術、人才、數據之後,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新型關鍵要素,場景驅動創新也成爲加速創新涌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範式新機遇。
那麼,究竟什麼是場景驅動創新?同以往我們熟悉的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創新有什麼區別?“新場景”何以成爲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顧名思義,場景就是複雜多變而充滿無限可能的真實世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也在於針對多元實際場景問題精準發力。場景驅動創新則是以場景爲載體,以戰略爲引領,驅動新技術新產品和環境要素有機協同與多元化應用、迭代和創新躍遷的過程。如智能交通、無人礦山,需要同時解決環境感知、5G通信、設備物聯、自動駕駛、數據融通和安全監管等問題,靠單一技術或創新主體很難實現,而是需要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和用戶聯合共創,實現多技術“組團打怪”,屬於“場景牽引—技術集成—制度適配”三位一體的複雜系統創新。
相比之下,技術驅動創新屬於先研發後轉化的邏輯,可能存在成果“沒人用、難轉化”等風險,容易造成科技和經濟“兩張皮”。需求驅動創新強調直接針對用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或改良技術,這種方式的創新需求明確、成功率高,但容易侷限於用戶的顯性、淺層次需求,帶來盲目跟風和“內卷”。而場景驅動創新則強調科技創新不再是“閉門造車”和“紙上談兵”,而是從“我能做什麼”轉向“世界需要我如何進化”。走進用戶、組織、產業等不同維度的真實、複雜而動態的場景中,挖掘經濟發展對改革創新提出的真問題和真需求,既能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精準快速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更能前瞻識別未來場景涌現的創新機會,加快前沿性顛覆性創新,培育未來產業。這種“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方式,正成爲AI時代最接地氣的創新法則。
在當今萬物互聯的數字文明時代,那些承載着真實需求、技術集成與制度創新的“新場景”,正在成爲培育未來產業的“苗圃地”、重構競爭優勢的“試驗場”。例如,北京建立全市應用場景統一發布平臺和全流程統籌對接機制,以場景開放和場景投資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驗證應用與迭代創新;廣東加快構建“場景—技術—產業”協同生態,以場景示範引領未來產業培育;上海啓用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以虛實融合場景牽引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突破;安徽合肥圍繞打造“全域場景創新之城”,推動無人駕駛和量子科技等新技術形成示範應用;等等。
雖然各地陸續加入場景驅動創新的“錦標賽”,但也面臨一些困境。一是場景開放存在“孤島效應”,特別是公共場景和製造業場景有效開放不足,制約具身智能等新技術大規模應用與迭代突破;二是場景驗證缺乏“容錯機制”,新技術產品易受既有標準制約,場景共創的風險共擔機制還不健全;三是場景推廣遭遇“制度時滯”,例如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的制度性立法滯後於技術發展,腦機接口等顛覆性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倫理規範亟待建立健全。
當下,場景驅動創新正在成爲大國科技加速突破和博弈的新領域。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如能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用好這些寶貴資源,必將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乘數效應。這既是應對人工智能引領的科技革命的時代迴應,更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對此,需把握以下三個維度的創新。
建立場景驅動的“創新加速器”。面向科技強國、製造強國建設中的重點場景精準發力,可考慮建立國家場景圖譜數據庫,將場景資源納入新型生產要素管理。探索推進城市超級場景實驗室建設,在智慧城市、綠色低碳、具身智能等領域設立規模化場景驗證平臺,爲創新主體提供“真實世界試驗場”。建議實施場景驅動創新重大示範工程,應用“人—機—場”三元協同的新範式,全面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構建場景賦能的“生態系統”。既要支持用戶企業牽頭組建場景驅動型創新聯合體,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還要探索與推廣“場景創新券”等,支持中小企業申領場景驗證補貼。更重要的是支持各地設立場景促進中心、場景實驗室等,開展場景驅動創新大賽,推動更多專業化機構和人才從事場景挖掘、定價、匹配、投資、運營和生態建設。
完善場景驅動創新的“制度適配器”。加強場景驅動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做好針對超級智能、生物經濟、深空深海深地勘探開發等未來場景的先導戰略、技術研發和制度創新佈局。制定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場景標準,探索場景容錯機制,激發全社會探索新場景、加速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尹西明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