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資源巧解停車難題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3月,上海市交通委員會表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累計創建215個停車資源優化項目,開工建設3.25萬個公共停車位,提供4.44萬個錯峰共享停車位。2025年,上海計劃持續推進創建30個停車資源優化項目,開工建設4500個公共停車位,建成20個示範性智慧公共停車場(庫),基本實現智慧道路停車場建設全覆蓋。這些數字的背後,是近年來上海市、區兩級交通部門牽頭破解停車難的不懈努力,多措並舉讓有限的空間資源承載住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
停車難的本質是城市公共資源供給與民生需求的結構性失衡,要破解這一困局,需通過重構物理空間,在空間利用上持續“做文章”。通過立體化、共享化、智慧化的空間再造,破解停車資源短缺的“硬約束”。位於上海徐匯的桂江路公共停車庫,採用分層出讓供地方式,地上爲公園綠化,地下爲公共停車庫,實現了土地空間資源的複合利用,可有效緩解周邊居民和商務辦公的停車難題。類似桂江路智能停車庫的新型智能停車技術的應用,是城市停車資源優化突破的重點。通過空間的複合節約利用、系統的高效精準運轉,實現最大幅度的空間增容,讓市民享受到安全、快速、便捷的停車體驗。
要想打好停車資源優化的城市“攻堅戰”,還需激活時間資源。通過精細化治理將“時間差”轉化爲“資源差”,通過錯峰共享、動態調配等方式,打破停車位在時間維度的閒置限制,實現存量資源的高效複用。這一模式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城市治理思維從“靜態管控”向“動態共享”轉變的重要標誌。位於上海普陀真如街道的曹楊八村,在普陀區交通委、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的協調下,向周邊公共停車資源要效益。鄰近該小區的真如山姆會員店提供了100個錯峰共享停車位。利用停放需求的“時間差”實現錯峰共享的“雙盈利”,不僅緩解了停車供需矛盾,更推動了城市治理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的模式轉型,爲破解大城市停車難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除了空間和時間上的變革,治理模式的持續升維也必不可少。通過制度重構、技術賦能和主體協同,實現城市治理從“管控”到“共治”、從“經驗決策”到“數據驅動”、從“矛盾化解”到“價值創造”的跨越。要想推動城市停車資源持續優化,則需要構建多元共治體系,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局,通過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突破傳統單一主體治理的侷限性,形成停車資源優化配置的協同網絡,形成“政府主導—市場補充—社會協同”的良性生態。同時,通過技術應用推動停車治理不斷升級,實現數據重塑管理效能邊界,例如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和AI巡檢車實時採集車位狀態數據,形成城市級“停車熱力圖”,提升城市停車資源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動態調控能力,進而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調控”的轉型。
搭建智慧停車場,通過科技智慧賦能優化市民的停車體驗也不失爲優化停車資源的有效之舉。搭建智慧停車場,可以在市民的停車成本上做“減法”,通過自動化運營實現減負。上海市閔行區交通委對亭場路、平陽路沿線道路停車場實施了智慧化改造,可實現無人值守、自主繳付,並同步開通了錯峰共享電子簽約功能,停車人不僅可以進行停車自助繳費,還可實時查詢道路停車的錯峰共享服務信息,申請按月計費優惠政策。在完善使用體驗方面,還可以設置藍牙AOA定位基站、停車信息採集發佈設備,提供面向車行和人行的路徑規劃、場內導航、空位引導、反向尋車等全過程智能引導服務,最終實現停車資源從“粗放供給”向“精準服務”的轉變。(作者:唐一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