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懷也有市場,高分引進片還有多少新可能?

打開11月、12月的上映日曆,這儼然是一場影迷的狂歡。就在前兩天,豆瓣高達8.7分的印度電影《因果報應》也宣佈定檔11月29日。一句新梗開始在影迷羣體中流傳,“這真是電影院的片單嗎?我還以爲這是我的許願單呢。”

越來越多的精品引進片正在密集登陸大銀幕。這背後是不少引進片發行公司的努力。從《周處除三害》到《異形》再到剛定檔的《因果報應》,從《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到《816》,稀缺生猛好片和走心情懷佳作,組成了電影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體驗。

影迷羣體不是從天上直接掉下來的,從來都是一點一點培養、生長出來的。在留住觀衆已成爲市場頭等難題的當下,好片佳片的價值就在於長期的薰陶、澆灌。投入、堅持,纔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市場有形,情懷無價

在剛剛落幕的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有不少海內外影人共同交流分享的場合。比如淘票票和金雞影展聯合策展的海峽特別展映活動,遴選了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海上花》《千禧曼波》、魏德聖導演的《816》進行放映。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表示,“侯孝賢導演的一些經典作品或許很難在院線大規模公映,我們有一種衝動或者說一種情懷,希望讓侯導的作品能跟更多的年輕觀衆在大銀幕見面。”

數據顯示,金雞展映開票後,侯孝賢導演作品在購票影迷羣體中表現出超高的人氣。

海峽特別展映以一場“光影對談”拉開序幕,海峽兩岸的創作者張冀、魏德聖、杜篤之現場走心交流。張冀提到了中國電影人面臨的挑戰,一句“強顏歡笑”的玩笑背後,是拒絕粉飾、直面問題的嚴肅與進取。杜篤之則提到,“兩岸三地對文化的認知是一致的,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符號是心領神會的,我們可以一起共同爲華語電影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這樣的場域給華語電影人以共同的莫大鼓勵。其背後少不了阿里影業的牽線搭橋。實際上,魏德聖導演的新作《816》的引進,背後就有阿里影業的身影。包括今年上半年的爆款“黑馬”、拿下了6.65億票房的臺灣地區電影《周處除三害》也是由中影引進、阿里影業協助推廣。

在金雞期間,阿里影業更與《周處除三害》相關合作方達成了全新的合作項目《刺客》。不久後,臺灣地區的華語創作者將以怎樣的作品探索“大陸之大”,是否可以打出臺灣電影的生猛新標籤,市場等待這份答卷。

凡此種種,足見阿里影業對影迷羣體的洞察與對電影藝術的情懷。這也是阿里影業在引進片選片思路上的一種折射——關注市場反饋,同時用情懷培育市場的未來。

在今年阿里影業的引進片成績單中,清明檔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宮崎駿新片首次在國內公映,同時也是宮崎駿的“告別之作”,是無數吉卜力動畫粉絲必刷之作;《美國內戰》是“網紅製片公司”A24的最新大投資力作,同樣被無數影迷所矚目;《加菲貓家族》是海外風靡數十年的IP時隔18年再登大銀幕的新作,更是情懷拉滿。

這些佳作也不只有情懷,其中也有不少在市場表現上給出了驚喜。比如《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創清明檔影史票房紀錄;《加菲貓家族》作爲一個老IP,時隔多年迴歸,卻能力壓《哆啦A夢》拿下六一檔冠軍,讓老樹也開出了新花;《名偵探柯南:百萬美元的五棱星》創下了內地市場的系列新高;《姥姥的外孫》內地市場成最大票倉,也助力它成爲了泰國電影在全球市場的影史票房冠軍。

除了引進片之外,近期在映的不少國產佳作背後也有阿里影業的身影,比如還未正式公映、已經成爲最熱門“社交貨幣”的《好東西》,再如正準備在全球1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的災難大片《焚城》。這些新視角、新題材、新表達,無一不是電影人求新自救的決心與魄力。

多元化纔有新機會

雖然,引進片的票房佔比不復以往,對市場的影響力始終不及國產片,但其對於豐富影院供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只有當影片的供給足夠豐富,新一代的影迷羣體纔有望被培育出來。

重新理解觀衆,是今年全行業都在聚焦的話題點,於是在金雞電影節的鼓浪嶼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發佈了《2024中國電影觀衆變化趨勢報告》。

報告中展示了,2024年院線市場中喜劇類型片的強勢表現,其票房貢獻度比往年有了十分強勁的增長,反過來,其它類型影片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找到趨勢點固然重要,老百姓愛看的影片理應多多提供。但對於文化市場來說,百花齊放是題中應有之義,讓有不同需求的觀衆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片,纔是一個健康良性的市場該有的樣子。

因此,在補充多元供給方面,引進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鼓浪嶼論壇上,李捷表示,“2024 年,電影 業呈現國產 主導、引進 錦上添花的‘雙重變奏’。由中影引進、阿里影業協助推 的引進片超10部。這些多元化、好口碑的引進片不僅在 定程度上補足了市場內容供給的豐富度,同時也在驗證着我們對觀衆內容需求的感知。”

比如在報告中作爲案例呈現的《姥姥的外孫》,其關於“遺產繼承”的話題以及“細膩感人”的親情映後引發廣泛共鳴與傳播,使影片最終取得了票房過億的超預期表現。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有共鳴”的內容雖然不構成觀衆進場的第一動力,卻是映後被廣泛討論的內容,同樣有機會帶來票房逆襲。這正是觀衆對電影產品的“隱性訴求”,而並非只有浮在表面上的話題性、極致性等等。

在阿里影業的引進片單中,類似的讓觀衆產生共鳴的“走心”之作不少,不論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還是《816》《姥姥的外孫》,或許是基於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產生的感悟,但內在的情感是人所共通的。

只有“走心”顯然不夠,還需要一些猛貨、狠貨以刺激觀衆迴歸影院的慾望。比如貢獻“靈堂掃射”名場面的《周處除三害》,還有《美國內戰》基於幻想的戰爭場面,在即將上映的《因果報應》裡,更有最極致的復仇與社會批判。這些場面或許在國產片中難得一見,由此才更見引進片登上大銀幕的彌足珍貴。

不僅如此,引進片也十分有助於填補冷檔期空白。今年票房排名前30中,非檔期影片僅5部,均爲引進片。其中,《周處除三害》是唯一一部非好萊塢電影。

3月,《周處除三害》生猛打開了冷檔期的局面。11月底,印度神作《因果報應》再次給觀衆提供了一個走進電影的理由。只有當冷檔期逐漸充實起來,才能幫助更多觀衆養成新的觀影習慣。

魏德聖導演在“光影對談”的現場分享了自己兒時與電影結緣的故事,彼時他因身體不好每週去鎮上看中醫,而中醫館的隔壁恰好是電影院。從未立志從事電影工作的他,在那裡看完了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浪潮時期幾乎所有的電影,給他未來的從業之路暗暗埋下了種子。

很多時候,藝術薰陶就是在不經意間達成的,引進片對於市場的價值就在於,說不定在某個電影院的角落,一顆愛電影的種子便被就此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