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想放水想瘋了……

有些人想放水想瘋了,不講武德了。

張五常到底說了什麼?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提出要推高通脹解決經濟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批評遠遠多於支持。查了查出處,原來是2020年的文章被拿出來冷飯熱炒。

那篇文章裡,張五常提了七點想法:

(一)切忌通縮出現。

(二)切忌外貿收縮。

(三)順勢推出人民幣國際化。

(四)不要胡亂管制市場。

(五)稅制越來越複雜,加上沒有清楚權力界定的社保,要一次性清理掉。

(六)政府的投資要算清楚回報。

(七)要振興經濟,政府花錢遠不及減稅那麼有明確的效果。所以我認爲如果經濟明顯地惡化,不妨免稅一年,或選擇性地對中小型企業免稅一年。

和通脹相關的是第一條“避免通縮出現”。張五常提出,“目前中國的通脹率是4%到5%之間。弗裡德曼認爲通脹率2%到5%對經濟有利。我建議在目前的情況下,通脹的上限可提升到6%”。

在疫情的特殊條件下,這條建議其實沒什麼特別之處。張五常建議的6%上限僅比當時的實際通脹率高一個點,相當謹慎。比較下美聯儲的大動作,甚至可以說是很保守了,並沒有建議央行主動推高通脹的意思。文中張五常還肯定了當時央行對物價的關注。他的意思並不是要央行放水主動推高通脹,而是對通脹的“容忍度”放寬一點。

還有一條容易引起爭議的是“順勢推出人民幣國際化”,當時中國的外貿出口大熱、出口強勁,很多經濟學家都提出過類似的建議。但張五常講的“順勢”,是“零關稅”、自願議價的匯率“不一定跟央行官方公佈的匯率相同”。這和一門心思“挑戰美元霸權地位”不是一回事。

其餘五條,真是“人間清醒”。不要胡亂管制市場、稅制和社保的問題、政府投資要算清楚回報、政府花錢不及減稅有效、切忌外貿收縮,哪條都切中要害,哪條都得到了印證。

但是,這次被拎出來“炒冷飯”的偏偏是“推高通脹”,這種先閹割、後斷章取義的做法,非常令人不齒。

對八十八歲的經濟學老前輩搞“突襲”說明有人想“放水”想瘋了。“貨幣放水救市論”已經流行了大半年,這場鬧劇該結束了。

中國經濟恢復,不需要放水,需要放手。

政策定調,讓“放水愛好者”失望了

其實,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問題,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脈是準確的。會議提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這些困難和挑戰,放水能解決哪一條?哪條都不行。因爲上游的“水”足夠多,多到讓人擔心的程度。11月央行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91.2萬億元,同比增長10%。這個數據是相當驚人的。M2總額已經逼近300萬億大關,將近GDP的2.45倍,還在保持同比10%的高速增長。還說“放水”不夠,那真是昧良心了。

上游“水庫”高水位,下游還是出現了流動性不足,問題出在了“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正確結論,也是張五常2020年那篇文章的價值所在,他準確地預判到了堵點形成的機制。

上下游之間的堵點,導致循環不暢,“放水”增加上游水位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新的嚴重問題。就像是腦血栓患者,不給他疏通血栓,而是大量輸血,會是什麼結果?

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定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很明顯,沒有出現“大水漫灌”的選項。可能讓很多“放水愛好者”大失所望了。張五常的舊文被拎出來斷章取義式地“懷舊”,不知道算是情緒宣泄,還是旁敲側擊地引導輿論?連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都不顧了。

宏觀太遠,微觀太堵

“放水愛好者”對貨幣政策的迷信,是脫離微觀現實的宏觀迷信。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就是體現在微觀層面的。包子鋪賣豆腐腦,罰款1.5萬元;外貿製造企業出口疑似槍械零部件,判無期;程序員爲了工作“翻牆”,沒收100萬元。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反映了大問題。界面新聞報道稱,2015年到2021年期間,從國家、地方財政兩層面來看,罰沒收入都保持了高於稅收收入的增速。特別是在2019年地方稅收收入增速只有1.35%的情況下,罰沒收入增速達到17.54%,高出16個百分點。

財政吃緊,罰沒緊吃。以至於有的地方政府違規提出將非稅收入與徵收單位支出掛鉤,並將非稅收入完成情況納入鄉科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績效考覈。這樣的考覈激勵機制,鼓勵各部門多管齊下,對市場主體雁過拔毛,甚至殺雞取卵,國內大循環怎麼可能暢通呢?市場信心從何而來?

上面是宏觀政策“放大招”,下面是各級衙門“拉小刀”,宏觀政策再發力也沒用。每個人、每個市場主體都是活在微觀中的,宏觀太遙遠了。大小衙門“九龍治水”,企業疲於應付都應付不過來,還有什麼心氣擴大經營呢?企業正常經營受到干擾,員工飯碗不穩、收入受影響,消費意願下降。微觀堵點就這樣把經濟拖入了減速區。

回看張五常2020年的那七點建議,看到的不是“放水”,而是對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先見之明。

“放水”的灰色生意

微觀堵點不打通,放再多的水、印再多的錢,都無濟於事的。

很多銀行在政策驅動下,積極放貸成爲首要任務。過去很多民企追着銀行業也借不到錢,現在是銀行倒追企業也借不出去。因爲企業不想借了。貸款幹嘛呢?轉手交罰款嗎?就算沒有眼下沒有罰款之虞,處處紅線、動輒獲咎,也不敢貸。有形之手大建無形之牆的微觀環境下,強行加大貨幣投放,只會適得其反。錢不會流到該去的經濟部門,只會涌入無效基建之類的“項目學”。今天困擾中國經濟的地方債問題、低線城市房地產泡沫,不就是前幾輪放水的後遺症嗎?這種情況下,還指望“放水治百病”,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健忘,而是拉着肚子還惦記着吃大腸刺身的勇氣。

微觀的市場環境健康,是宏觀政策發揮導向作用的前提。宏觀經濟學理論也不是紙上談兵、脫離現實的玄學,都要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作用的前提下展開。不管是凱恩斯,還是弗裡德曼,只要堵着經濟循環的緊箍咒不停,念哪路神仙的經都不靈。更不用說“放水治百病”的歪嘴唸經了。

“歪嘴和尚”有真糊塗的,也有裝糊塗的。“貨幣放水”解決不了宏觀經濟的堵點困境,卻是一些利益集團的紅利,比如金融企業。積極要求放水的主力,就是券商等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大水漫灌、槓桿一加,佣金收入源源不斷,是他們懷念的好日子。

這不是無端“誅心”,而是前些年金融圈公開的秘密。沒有那些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成反比的“專業人士”矇眼評級、昧心包裝、灰色營銷,哪來那麼多金融資產泡沫?

監守自盜也得有原材料,灰色金融產業鏈的原材料就是錢,低成本的錢。放水放出來的錢就是成本最低、最沒低線的錢。“天上掉下個印鈔機”,可比掉個林妹妹香多了。單是放水放出來的天量地方債足夠這些“專業人士”開張吃三年了。所以,不管M2已經高到什麼程度,不顧國內大循環不暢、流通失速的現實,他們永遠覺得“放水”還不夠。只要我能發財,哪管洪水滔天。幾個點的佣金收益,製造出大把壞賬拖累經濟,令人不齒,也令人痛心。

張五常2020年的七點建議被斷章取義式的熱炒,多半就是出自這批“專業人士”之手。忽悠那麼多年,透支了公信力,只好用這種下三濫的伎倆繼續他們的賣柺事業。當真就輸了。

改善經濟運行狀況不需要放水,需要放手。干擾市場正常運行的“有形之手”要放,對市場主體雁過拔毛的手也要放,還有“首席經濟學家”們的上下其手也要放。再不放手,攪合成了一潭死水,沒毛可拔,也沒有“過手錢”可賺,滿盤皆輸,沒有贏家。

關胖再出發,敬請新老朋友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