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百年浮世悲歡的《如夢之夢》,儼然是張翰的尋夢之旅
演出時長達八個小時的《如夢之夢》,儼然是華語劇界的一顆無與倫比的璀璨明珠,該戲自2000年首創,在2013年來到內地於北京保利劇院首演,到2023年版再出發, 12月23日起再回北京保利劇院,已經在內地走過了十年的傲人歷程。多年來,《如夢之夢》的演出陣容,也時有更迭, 2023版的最大變化,則是討論度頗高的關鍵角色“病人五號”,本次由張翰擔綱。
若對張翰的演藝之路有些瞭解,就知道此次演出《如夢之夢》對他而言,是一次帶着初心回到原點的尋夢之旅。因爲他本就是畢業於中國戲劇的最高學府——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2003級本科班,是妥妥的“科班出身”。他在大學時代曾出演過《家》《伊凡諾夫》等作品,還曾在2005年赴韓國出演現代形體戲劇《蛛網》。出道多年以後,加盟《如夢之夢》不僅是來自劇方的信任,也能感受到他內心從未熄滅的舞臺夢。
《如夢之夢》中的五號病人從開篇貫穿始終,這是一個遭遇了生活的重創,又身患莫名絕症的人物。萬念俱灰的他,選擇在生命走到盡頭前,環遊世界,尋找一個答案。也就是在他的一程程旅行中,不僅在巴黎遇到了真愛江紅,還在諾曼底的城堡,通過一幅畫,“邂逅”了另一個時空的如夢之人——顧香蘭,並通過自己的尋找,還原出了顧香蘭繁華如夢、顛沛流離的一生。
可以說,五號病人是整部《如夢之夢》的尋夢領路人。張翰出演的五號病人B,經歷了多段人生,表演場景切換衆多,臺詞量近萬句,可謂是挑戰巨大。而張翰的表演,確實可圈可點,他與五號病人的角色人格在舞臺上融爲一體。觀劇過程中,你會忘記他的明星身份,甚至也會忘記他的名字,因爲他就是那個站在你面前的五號病人:復古的中分發型、金絲邊框眼鏡、棕黃色外套、隨意搭在胸前的褐色圍巾、深色牛仔褲……看似頹廢中,又充滿了生命的能量。
整部《如夢之夢》給人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劇迷們都非常熟悉的“烤玉米”的場景,當時,五號病人的太太去買烤玉米,卻轉身離開。飾演五號病人的張翰,開始在人羣中尋找他消失的愛人,這一段的表演,是層層疊加的,張翰將五號病人遭遇命運突變的過程,處理得非常有層次感:
從初期不知所措的茫然,到接下來的焦急,他四處張望,在奔走的人羣中穿梭,但過客匆匆,沒有人停下腳步,更沒有人迴應他的詢問。他的情緒,又迅速從憤怒轉換爲絕望的哀嚎:“我找不到我的太太了, 她剛纔就在那邊買烤玉米啊……”。這一段表演,從手足無措,到焦急焦慮,最後是內心的極度崩潰,可見張翰在演技層面的極強爆發力與延展力,也令在座的觀衆無不動容。
而在看破紅塵之後的世界之旅,張翰又恍若觀衆們的“替身”,讓在座的觀衆們跟隨他一起,遊走於地球的各處,感受一段又一段的異國風情。這個時候的他,不僅是一名傾聽者,也是一名傾訴者,他在拼力用自己最後的時光,來感受這世界的每一份溫度,他也在盡力將自己的溫度進行傳遞。這是張翰的表演所帶來的沉浸感與共情度。無論臺詞、表演還是肢體,張翰都讓我們深信,眼前的這個戴着眼鏡和圍巾的年輕人,是擁有自己獨立人格的真實存在。
出演戲劇,並非是機械的復刻,即便是同一個角色,不同的演員也會賦予人物別樣的特質。張翰版的五號病人更是如此,他保有了這個角色固有的深情、傷痛,以及一點點的幽默,又給這個人物加諸了一些儒雅的氣質,那種看似冷漠的剋制,更與他內心的熾熱相互碰撞,這是一種不着表演痕跡的真實與純淨。由此,《如夢之夢》之於張翰,是一次碰撞出了無數火花與激情的雙向奔赴,也令所有的劇迷們都收穫了來自於藝術層面的感動,和情緒層面的感染。
戲劇舞臺是演員最好的錘鍊之地,經過《如夢之夢》這一程精彩演出,想必會激發出更多屬於張翰自己的表演能量。畢竟,一直堅持表演事業,勇於挑戰自我的演員,總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間與未知驚喜,而他未來的作品和角色,也更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