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忙越好嗎

(原標題:越忙越好嗎)

▲ 戳藍色字關注我們!

你身邊有“以忙爲傲、以閒爲恥”的人嗎?

社交場合“最近忙嗎”“我太忙了”的對白寒暄,朋友圈動輒出現“致敬努力的自己”等動態並配發凌晨辦公大樓燈火通明的圖片,忙得“閒不下來”彷彿成爲年輕一代的常態。某新聞媒體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77.8%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忙,94.4%的受訪青年坦言,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讓人難以鬆弛下來。

今天就來聊聊,這屆年輕人爲什麼“閒不下來”?越忙就越好嗎?

圖源:“中青校媒”微信公衆號

“閒人是非多,一忙解千愁”“忙碌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一直以來,忙碌都被認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而輕閒則恰恰相反,“請假羞恥”“休息羞恥”等話題一度衝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那麼不禁要問,當代年輕人究竟爲何而忙?

有的是“被迫忙碌”,爲了生計而奔波。有人曾這樣形容都市“打工人”的一天:早上8點被鬧鐘叫醒,火急火燎地奔向地鐵站,沿途便利店隨便買個早飯,在9點打卡機紅光閃爍前,終於擠進工位,隨即開啓忙碌的一天,“兩眼一睜、幹到熄燈,還能呼吸、未來可期”。一些互聯網大廠的“打工人”表示,嚴苛的考覈與工作收入掛鉤,爲了生活,就算內心抗拒,也要佯裝“熱愛上班”。而一些靈活就業人員迫於生計,也常常忙得停不下來。

有的是“天選打工人”,把忙碌當作成長的“加速劑”。雖然加班文化遭受不少質疑,“強制下班”“反內卷”等話題頻頻引發好評與期待,但在職場中還有一類人羣經常以自願加班、主動放棄休假的“人設”出現,被網友形象地稱爲“天選打工人”。在這部分人看來,忙碌不僅意味着上進,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不少人把忙碌當作一種價值追求,每天演繹現代都市版“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就連休息日也不忘提升自己。

有的是“空閒性焦慮”,一閒下來就會陷入“自我內耗”。對於一些長期處於忙碌高壓狀態下的“打工人”來說,閒着沒事反而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不斷反思甚至責怪自己“不幹正事”。比如,約上好朋友出門嗨了一天,晚上回家卻暗自懊悔“這個時間用來學習該多好”;明明已經下班了,卻強迫症般不時打開社交軟件查看工作任務;無意識地刷了幾十分鐘娛樂短視頻之後,感到深深的茫然和空虛……

圖源:“中央廣電總檯中國之聲”微信公衆號

有觀點認爲,保持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維持良好生活狀態和生活品質的“必選項”,但過度忙碌也可能陷入“優績主義”幻覺,匆匆趕路卻鮮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越走越迷茫。當“閒不下來”在部分年輕羣體中逐步蔓延的時候,就該想想深層原因了。在筆者看來,大概有三個詞可以概括。

“競爭之困”。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擔心落後於他人而被淘汰,是年輕人迫使自己加大學習工作強度的重要動因,“寧可累壞自己,也要卷死別人”。比如,讀書時憂心找不到好工作,上課、寫作業、考研考證、在各種項目和競賽中爭取加分、參加社團活動、尋找實習機會,每天日程排得滿滿當當,還沒畢業就已經成爲“卷王”。步入社會之後,一方面被買房買車、生活成本攀升等壓得喘不過氣,另一方面還面臨着如何在工作中快速脫穎而出、獲取優勢崗位等競爭壓力,只得逼迫自己“比別人努力”,在種種“不確定性”中積累人生和事業的“確定性”。

“社會比較”。有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社會比較理論”,認爲人們傾向於在與他人比較中評價自己的社會和個人價值,從而建立自尊和自信。人並非生活在真空中,“社會比較”時刻存在,影響着你我的心態。當看到周圍的人升職加薪,自己難免也會暗下決心;當看到身邊的朋友在社交平臺盡情展現“努力的樣子真美”,而自己卻顯得輕閒時,便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羞恥感”和“苛責感”。於是,“比誰更拼”成爲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迫使”人們忙碌起來。

“自我實現”。理想、夢想、成功這些詞,就像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鮎魚”。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每一個目標的達成,總會帶來令人愉悅的“成就感”,激勵人們繼續努力、勇往直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爲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正是這種自我實現的衝動,讓許多人渴望通過忙碌的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正向反饋。比如,當一個人同時處理多項複雜任務並且應付自如時,他的疲勞感很快就會被成就感取代,轉而爲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感到驕傲。

圖源:視覺中國

我們真正需要反對的並不是忙碌本身,而是盲目攀比且無意義的“閒不下來”,甚至“總是在忙、越來越忙”。怎樣助力年輕人重拾生活的“鬆弛感”?筆者有幾點想法與大家分享。

保持高質量的“忙碌”。許多“打工人”篤信,只要自己“忙忙忙”,就能叩開成功的大門,卻常常忽略了一個事實——忙碌並不必然帶來成果,低效的忙碌甚至可能阻礙發展與進步。一方面,長期處於過度忙碌狀態是不可持續的,會使人身心俱疲,降低工作效率,加重情緒焦慮。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做有價值的事情、以自然的速度工作、專注於質量”,那就應該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上,減少對忙碌狀態的執着,更多關注“投入產出比”。

另一方面,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避免低質量的“忙碌”,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複盤經驗教訓,思考“工作的深層價值”“接下來該往哪裡去”等核心、長遠問題,及時調整方向,不斷改進提高,才能更好地前行。

允許自己“不如別人成功”。部分年輕人之所以“忙得不可開交”,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看到別人事業家庭雙豐收,便忍不住“逼迫”自己奮力追趕;看到別人考公考編,自己也不甘人後……彷彿只要不符合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標準,就是一個“失敗者”。但事實上,真正的強者是能夠守住自己“節奏”的人。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專注自身,想清楚自己希望成爲一個怎樣的人,擅長什麼、熱愛什麼、目標是什麼。有的人嚮往悠然自得的生活,那麼高壓的工作並不適合他。即使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還要耐住性子,穩紮穩打,不因一時陷入低谷而“懷疑人生”。當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蠻荒之地,他的同僚則大都身居要位,但他並不受影響,始終專注自己,創立的“心學”名傳千古。

多一些反“內卷”的舉措。年輕人“忙得停不下來”,職場“內卷”、“別人不走我不走”的表演式忙碌也是誘因之一,且在職場由來已久。比如,凡工作彙報必做PPT,導致大量時間投入到PPT製作上;動不動開會、寫材料、做報表。凡此種種,讓年輕人“瞎忙”卻得不到收穫和成長。對此,社會各界都該積極推動“反內卷”,呼籲良性競爭生態迴歸,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要用心用情關愛年輕人,多給他們搭建平臺,給年輕人更多施展才華、嶄露頭角的機會;多爲他們提供有力保障,省去年輕人奮鬥打拼的後顧之憂。

在這個節奏不斷加速的現代社會,如何讓年輕人“閒得下來”,保持一定的“鬆弛感”,絕非一日之功。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充分的閒暇,便會同生活中許多最好的東西失之交臂。希望我們都能張弛有度,“忙中有閒、閒中有忙”,輕盈而又堅定地邁向未來。

各位讀者:關注公號後可點擊右上角“…”,設爲星標,以免錯過最新推文。留言在本文發佈24小時內排在評論區首位者,將獲贈一套《浙江宣傳》書籍。如果您有選題建議,請留言或私信。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