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德隨筆|醋熘肉絲(外二篇)
編者的話
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詩意的美,那是“雲德隨筆”的魅力所在。作爲本刊的品牌欄目,今天再次推出,希望大家喜歡。
雲德隨筆
醋熘肉絲(外二篇)
文/雲德
不知是因爲困難時期好東西吃得太少,抑或是幼年飲食習慣培植的特殊味蕾,在走南闖北大半生、品嚐過各種山珍海味之後,仍然念茲在茲的還是山東濟寧老家的醋熘肉絲。
童年記憶裡,百姓婚喪嫁娶的喜憂大事總要擺上幾桌宴席。經濟拮据的歲月,誰家都不富裕,進飯店設宴過於破費,幾乎都是找個比較寬闊的公共場所搭一大棚,請來專門料理這類事務的廚師團隊,支爐盤竈,現場操作,宴請親朋好友。宴席不論豐儉,有幾道湖鄉特有的菜品,像醋熘肉絲、糖醋鯉魚、汪蝦仁之類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醋熘肉絲的刀工和口感,經常成爲客人評價廚師技藝高低的重要參照物。如若肉絲粗細不勻、口味不佳,賓客紛紛表達不滿,那麼,這個廚師團隊從此則會丟掉方圓十里八鄉的一大串生意。
炒肉絲因其食材普通易選,且幾乎可以同所有蔬菜搭配,故而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菜品。生活窘迫時,肉類緊張,切肉成絲易於在滿盤菜蔬中突出肉的存在;物質過度充裕時,以肉爲絲,纖維類蔬菜做主角,便於減少脂肪與蛋白的攝入,有益於體態豐滿的人們減肥,所以肉絲照樣風行。儘管當下許多高檔宴會很難再找到炒肉絲的身影,但在大衆飲食的菜單裡,像京醬肉絲、魚香肉絲、酸菜肉絲、青椒肉絲之類,仍然是賓館飯店的家常菜餚。品類多樣的炒肉絲因其配料與做工的差異所呈現出的繽紛口味,以及葷素搭配、物美價廉、老少皆宜的固有品格,一如既往地受到百姓的青睞與歡迎。
與各地肉絲做法同中見異,老家的醋熘肉絲確乎別具一格。儘管配料亦極爲平常,無非就是精肉、豆芽、芹菜、幹辣椒以及相關佐料,其鮮明的特色主要還在原料的精心搭配與炒制的工藝上。其做法大致是:先將裡脊或五花肉切絲,加少許料酒、生抽,拌入蛋清和澱粉抓勻,醃製10分鐘;將豆芽掐頭去尾、芹菜剖梗切寸段,下鍋焯水,撈出放進冷水中激一下(防止菜蔬焯得過熟),然後瀝乾。進入炒製程序,當炒鍋中油溫五成熱時,投入肉絲炒至棕黃色,盛出備用;鍋中留底油,中火將花椒、幹辣椒絲、蔥薑絲、蒜末爆香後,添少許黃醬、老抽,炒出香味,再放入芹菜、豆芽和過油肉絲,大火翻炒半分鐘,加入適量的鹽、糖和足量的醋,爆炒入味後立馬出鍋。一道酸味濃郁、香辣撲鼻的醋熘肉絲即可宣告成功。
這樣炒製出來的醋熘肉絲,將芹菜的綠、豆芽的白、幹辣椒的紅與醬黃色的肉絲有機搭配,色彩斑斕多姿,在滿桌的菜餚中顯得分外搶眼;更兼全程大火爆炒,既能保持過油肉絲的滑嫩筋道,又能保留豆芽和芹菜的清脆爽口,再加上各種佐料與肉菜相互激發而產生的混合鮮香,讓它在衆多大衆化菜品中獨樹一幟。儘管選料平淡無奇,但因組合精心,堪稱一道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瞄一眼就有饞涎欲滴之感。這道醋熘肉絲,可下飯、可佐酒、更適合捲餅,它把豆芽的甘爽、芹菜的清冽和肉絲的醇香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特有的清香馥郁、微辣酸爽的豐富口感,只要親口嘗過,定會留下經久難忘的印象。
離家40多年,每每想起故鄉,除了親情的惦念,總也忘不掉老家的美食。雖曾多次現場觀摩,也請教過大廚,思鄉之際,自己在家反覆嘗試過醋熘肉絲的烹製,儘管程序完全一致,但沒有一次達到心目中的理想效果,估計是火候掌控水平不到位,口味總覺得差了幾成。所以,只要回鄉探親,醋熘肉絲總在必食之列。每當親友相聚,大都曉得本人飲食癖好,拿起菜單,經常不約而同地首先點上一道醋熘肉絲,以解歸來遊子的味覺鄉愁。最爲可笑的是,每每飯後,至親好友似乎怕我解饞不夠,總不忘盯着將醋熘肉絲打包,雖然盛情難卻,但也略顯尷尬。可回頭一想,誰讓自己老把饞這一口兒掛在嘴邊呢?遭此窘境,豈不也是自作自受!
原載新民晚報
茶添靜氣滌心塵
如飢似渴地喝了半輩子茶,似乎勉強可以算個茶客,但與真正的茶人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所謂算個茶客,至少有當年白紙黑字的日記作證,一年曾喝掉九斤茶葉;正常情況下,一天三輪換茶,飯可以少吃一頓,但茶必須喝;以杯泡茶時,往往滿杯的茶葉不見水,如不着意以脣隔擋,隨時可能有茶葉嗆喉的事情發生;若是哪天忙起來忘了喝茶,頭昏腦漲的感覺立馬會如約而至。而所謂算不上茶人,是指除了加花或其他配伍的茶不喝之外,不論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黑茶、黃茶,一律來者不拒,既不挑剔,也不講究;受居室所限,家裡至今也沒有一張單設的茶臺。在真正講究的茶人面前,委實慚愧。
其實,發揚一下阿Q精神,倒也不必自慚形穢。雖說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者數以億計,但絕大多數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個人都吃飯卻沒幾個美食家,每個人都寫字卻沒幾個書法家。
國人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不像其他食物那樣是生命維繫之必需,但“餐飲”已成爲一個固定詞語,“茶餘”“飯後”緊密相連,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飲”的必不可少。除了白開水、各式飲料和酒類之外,茶理應當之無愧地成爲“飲”之主體。由於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清熱解毒、消食除膩、緩解疲勞、興奮神經、促進肌體新陳代謝等功效,能在解渴的同時又利於身心健康,這就必然引發人們對飲茶的興致,進而演化成一種大衆的生活習慣。儘管茶分三六九等,但所含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無非是口感上的差別而已。對於平民百姓,名茶佳茗或許不能經常消費,但普通茶葉還是可以盡情享用。事實上,茶,不僅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還經常性地深度參與到各種迎來送往的社會活動中。人們常把小範圍的會面叫茶敘,大規模的聚會叫茶話會,這表明茶在社會交往中經常扮演穿針引線的特殊角色。因而,喝茶便成爲最普遍且簡單易行的一種人際交往方式。
作爲一個飲茶愛好者,我有着惜茶之癖。愛之者,敬之。多年來,每得好茶便如獲至寶,密封、冷藏、防異味的各種程序,一點都不馬虎;任何到手的茶葉,無論優劣,都不曾有過絲毫的損失與浪費;通常情況下,只要一泡茶沒有喝乏、喝透,寧可喝得脹肚也不忍心將茶葉倒掉。早年,家裡只有一個小冰箱,貯藏空間極其有限,三格中總有一格用於貯茶。改革開放初期,副食供給還比較短缺,有一年冬天,知我有食羊肉嗜好的內蒙古朋友送來一隻冷凍的整羊。分割開的帶骨羊肉無處可藏,只好多半贈予鄰居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後來聚會時,分到羊肉的同學在稱道肉好的同時也嘲諷我:“那麼好的羊肉四處送人,家裡的冰箱竟然存放茶葉,簡直就是老土!”過後不久,這位同學來家裡串門,我遞上一杯新沏的清茶。他剛喝一口,立刻興奮地追問:“大冬天的,你家怎麼會有那麼好喝的綠茶?”我算是逮住了報“一箭之仇”的機會:“知道什麼才叫老土了吧?羊肉易得,好茶難尋。真正的好茶要比羊肉金貴得多!”這事一晃過去了30年,如今,我的這位同學也把好茶貯進了冰箱。
我的惜茶之癖還表現在對茶的用心上。最初喝茶只是爲了解渴,一律用茶杯、茶缸甚至是保溫杯沖泡。北方人家裡來了客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悶壺好茶。”這個“悶”字,極爲形象。殊不知,無論是杯泡,還是壺悶,儘管湯色深厚,濃釅煞口,然茶清冽香醇、爽口生津的本色早已蕩然無存。這個認知,源自上個世紀末的一次友朋茶聚。當日人多,壺中的茶水沒等泡釅就被大夥分開飲淨,我默默地參與其中,一杯一杯地喝着,突然發現,儘管茶湯的濃淡前後有異,但茶水的醇香始終未變。於是有了某種頓悟,暗想快衝快倒或許就是保持好茶口感的根源。回家後如法炮製,果然屢試不爽,我欣喜若狂,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從此以後,我斷然告別了傳統的飲茶方式,上班時也會帶上一把小壺。出差時不便帶壺,就把賓館裡的茶杯進行功能分割,一隻用於沖泡,一隻用於飲用。將此心得告知他人,得到茶產地朋友帶着戲謔的讚許:沒想到這個北方佬也如此懂茶。
愛喝茶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神經有足夠的耐受度。對於上班族而言,勞累了一天,晚上喝茶最利於放鬆身心,緩解疲勞,然而很多人擔心影響睡眠,無端失去了這一生活樂趣。本人的神經好像沒那麼嬌氣,皮實到一天三輪喝茶,倒頭便睡,從不失眠。當然這是一般而論,也有例外的時候。有一次在福建出差,任務完成後,整整一個下午,我真切地領教了福建人鬥茶的厲害。他們好像變戲法一樣,你一袋,我一袋,爭相拿出自己的私房茶,現場比拼誰的茶更好。福建朋友喝茶太過奢侈,一袋好茶衝不過四五泡即換新茶,不忍心浪費好茶的在下,只好拼命多喝一道。一下午七八輪新茶喝過之後,晚飯時接到朋友的邀請,結果又是五六泡喝下來。這天夜裡,我輾轉反側,把遼闊大草原上所有的羊數了個遍,也沒有換回一絲睡意,睜着眼度過了一個通宵。到了第二天,依然沒有睡意。這次“醉茶”的經歷,算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溫順如茶者,能量積聚到閾值也會產生所向披靡的衝擊力。
惜茶與愛茶需要寬裕的時間與平和的心態,退休後,正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可謂品茶的黃金時期,可以從容地挑選自己喜歡的茶葉、茶具和泡茶水源,從容地觀湯色、聞茶香,從容地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品鑑各種茶。一杯清茶,一本閒書,悠然自得地享受與茶、書爲伴的慢生活,讓老年人活得更愜意,更充實,更有質量。
人奔波一生,大多來不及細細品味生命的甘苦。步入老年,如果不回顧、反思與總結,豈不枉過一生?茶,汲天地之精華,沐日月之靈性;一個“茶”字拆開來,“人”位於“草”“木”之間,造字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說“酒燥茶靜”,茶生靜氣,可入肌膚、滌心塵。人要選擇與過往和解,茶,無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劑。
若是伴着夕陽餘暉和徐徐清風,沏上一壺春茶,細細觀察品味,你會悟出,茶猶人生,沉有沉的道理,浮有浮的意境,濃有濃的口感,淡有淡的滋味。若把浮躁的名利心沉下來,融入流年的茶盞,細啜慢飲,在濃淡苦甘的交織中去體味過往,你會發現,曾經的一切成敗得失皆屬難得的生命體驗,一切苦辣酸甜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如若保持一種恬淡的心境,你更會感受到,靈魂在伴着縷縷茶香隨風輕揚,一種超乎世外、與歲月共老的輕鬆感油然而生,正如唐人詩中所吟:“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原發於《光明日報》2023年6月2日15版
暫憑杯酒長精神
當週邊皆發燒的時候,自己也有了身體不適的感覺,雖未做任何醫學檢驗,但“陽”了的概率似乎很高,因爲一連數日食慾不振。爲改善胃口,嘗試着嚼VC、吃水果、喝濃茶,均無反應。於是想到了酒,家人一致反對,說網上盛傳陽後喝酒十分危險。帶着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小心翼翼地喝了小半杯,不料效果極佳。而更爲出乎意外的是,一連數日堅持下來,在飲食恢復正常的同時,午餐一杯酒的習慣也就此養成。儘管半兩不算多,但對一個既不尚酒、也不善酒的人來說,既充滿了好奇,也隱約生出幾分成癮的憂慮,順理成章地觸發了自己探討酒的興趣。
仔細想來,酒確乎是個神奇且古怪的精靈,在水的柔弱外形之下,蘊藏着火一樣剛烈的品格。可以說,酒是一種情感的催化劑,既讓人興奮、也令人迷惘,既能讓人釋放、也能助長精神的悲傷;酒是一種坦誠交往的介質,既利於情感的宣泄與傾訴,也易於把最真實的面目毫無掩飾在呈現在衆人面前;酒是人生的象徵物,能夠有機地把剛柔、冷熱、濃淡、苦澀與甘甜混合在一起,在不同場合、不同的心態下,讓人體味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況味;酒還是事業和人際關係成敗的助推器,它可能可以促成生意、強化友情、成就好事,同時也可能導致溺酒失德,傷了感情、毀了身體,甚至貽誤了家國大事。作爲一種特殊的飲食文化,酒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它與不同族羣的生活習俗與社會時尚緊密相聯,經常可以成爲觀察社情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故而,大家對酒的愛憎與褒貶永遠都是個扯不清道不明的複雜話題。
古往今來,世上流傳着許多有關酒的故事,總是那麼別具一格,有時甚至驚心動魄。商紂王曾因以“酒池肉林”爲標誌的奢糜生活與荒唐暴政,導致了朝代的最終滅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爲了實現“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大略,曾以酒作爲鼓勵國民生兒育女的特殊獎品;秦穆公爲犒賞將士討伐晉國,把僅有的一盅酒醪投入河中讓大家共飲,成就了膾炙人口的簞醪勞師的盛譽;魯恭公因爲酒禮太薄,惹怒了楚宣王,既誘發了楚國聯齊攻魯,且給齊國藉機伐趙提供了良機,趙國的邯鄲莫名其妙地成爲因酒而起的意外犧牲品;劉邦借酒醉劍斬擋路白蛇,敷衍出赤帝斬白帝的民間傳說,讓他找到了開國稱帝的“天意”;鴻門宴上,在美酒佳餚的背後殺機四伏,由此揭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說到要害處嚇得劉備丟了手中的筷子,只好巧借驚雷掩飾住內心的緊張與慌亂;關羽溫酒斬華雄,奠定了他作爲武聖的最初地位;卓文君當壚酌酒,成就了一段堅貞不逾的愛情佳話;宋太祖趙匡胤在奪得政權之後,假借酒宴之名,讓有功將領以積金帛田宅、遺子孫且終天年的許諾,導演了一出兵不血刃、杯酒釋兵權的驚天大戲;竹林七賢縱酒酣歌,演化爲晉之後歷代不同政見者在動盪年代以酒避禍的秘籍;王羲之醉酒書寫《蘭亭序》、張旭酒後狂草驚鬼神,十分清晰昭示出酒與文化悠久的歷史淵源;到了陶淵明更是進一步開啓了文人墨客詩酒不分家的先河,醉酒吟出的《飲酒二十首》,詩中有酒、酒中有詩,直接成爲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歐陽修、蘇軾等後人以酒來激發詩興的效法榜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來,酒作爲五穀孕育的詩,詩變成了文字釀造的酒;尤其是杜工部一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讓李太白留下千古酒仙的美名。此外,還有像古希臘關於酒神的神話傳說,中國以清賢濁聖、青州從事、平原督郵之類作爲酒之代稱的典故,以及丘吉爾、海明威、夢露、古龍等各類名人,用那種“不喝酒,我會一無所有”的嗜酒如命的精神狀態,突出渲染出酒的特殊價值與作用。無怪乎酒仙李白高歌一曲:“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話中酒精的刺激固然有,醉態也是肯定的,但社會上大量因酒而名的事實存在,誰能說這僅僅就是醉話呢?
自從杜康,抑或是儀狄,發明且釀造出酒來之後,這個聚五穀之精髓、集天地之靈性、汲日月之精華的鬼精靈,再也沒有離開過人類生活。儘管因食物匱乏和因酒誤事所誘發,不少朝代曾制定過嚴厲的禁酒令,但這杯中之物從來也沒在人們身邊消失過。無論你是愛也好、恨也好,喜歡也好、厭惡也罷,酒總是那樣不悲不喜、不捨不棄、不增不減、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酒,既不是酒徒心目中的瓊漿玉液,也不是清教徒眼睛裡的穿腸毒藥,作爲人類調節生活情趣的一種特殊飲料,不過就是帶有一定生理刺激的副食品罷了,人們似乎真的沒必要爲此經常性的爭執不休。
這兩年炒得最熱鬧的是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飲酒有害論。該刊2021年10月14日發佈的一項報告中指出:“但凡是酒精,喝下去後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強調“沒有安全的飲酒量,想要保證身體健康,必須做到滴酒不沾”。報告發表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養生界高度肯定,而釀酒業則大加撻伐。儘管如此,絲毫也沒影響到鋪天蓋地的酒類廣告和酒徒們興高采烈的狂飲不休。更有戲劇性的是,同是這家刊物,卻在隔年的7月16日,再次發表了另一則研究論文,根據204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疾病負擔的大數據分析顯示,15-39歲飲酒有害,而40歲之後,在身體允許的條件下,適當喝酒卻有助於降低患心腦血管、中風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這下更讓酒友們抓到了把柄,前後兩次截然不同的結論,說明了“磚家”的可疑。
其實,爭議這些並沒多大意思,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比如,凡藥皆毒,治病即爲良藥;武器主兇,用於保家衛國即是堅強後盾;水乃生命之源,暴雨成災就變成了洪水猛獸。酒也同樣,科學家不可能動用大量人羣做嚴格而又精準的有關飲酒利弊的科學試驗,數據分析只能是大概率測算,難以精確適用於每一個生命個體。幾千年延續下來的生活習慣,酒已成爲某些人生命中必須品,強制性干預肯定難以解決問題。小酌貽情,大醉傷身,關鍵在於每人的自我控制與把握。正如宋人邵雍所言:“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痾;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所謂“和”,無非就是適度。既然古往今來飲者不斷,且適度而爲並無大礙傷身,人們何必自尋煩惱、無端嚇唬自己?作爲一個退休老頭兒,喝的是閒酒,品的是晚景,沒有任何世俗的附加和功利的期待,既無成癮動機,更無酗酒動力,哪裡會有什麼蛻爲酒鬼的擔憂?想到這裡,心中不免暗自驚喜。
拋開少數具有酒精嚴重依賴的病患而言,酒在社會生活中確有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酒,小可獨酌,大則羣飲。獨酌或喜或憂,喜可以讓自我狂歡,憂可以解愁卸壓,所謂“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羣飲可以推杯換盞,以狂歡狀來消解一羣人的孤單,所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酒能聯誼成事,大到國賓招待,小到親朋聚會,總免不了舉杯相見;簽約要碰杯見證,事功要把酒祝賀,婚喪嫁娶都要擺上酒席,以盡主人的好客之道,“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人們心情敞快時要以酒暢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事業受阻時也會借酒澆愁,“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豈管它“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天涯海角以酒遙寄相思之苦,“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久別重逢要用酒接風洗塵,“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婚嫁添丁要擺酒道喜,“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生離死別要以酒致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論是思鄉懷人、還是感慨人生,無論是憂國憂民、還是慷慨悲歌,無論是感物傷懷、還是情寄未來,酒或許都是不可缺席的傳情媒介。
常言道:無酒不成局。酒或許是世上最小的交際所,無意中見證了人世間多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酒能活躍氣氛、流露真情,增進親情與友誼;也可令人坦誠相見、推心置腹,一笑泯恩仇。酒性見人品,酒桌上可以看清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真實面目。“花看半開,酒飲微醺”,一旦酒酣耳熱,微醺之妙,可以讓人衝破一切世俗羈絆和思想藩籬,把真正的自我還給自己,連平時神情木訥、沉默寡言者也能夠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展露諸多生命本真。至於說到一些人逢酒即醉、或酒後失態,那肯定是失意、鬱悶、憂傷、忘情及悲憤所致,要麼是感傷的烈度高過酒精,要麼是生活的窘迫窄於酒杯,總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心境使其然也。如若知曉“愁腸已斷無由醉”的道理,酒精絕對麻醉不了意志堅毅者強大的神經。
人生不過百,常懷千年憂。既然陶淵明先生無限感慨:“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人們又何必總是那麼汲汲名利、怨天尤人,謹小慎微、憂讒畏譏!倒不妨丟棄包袱、御下面具,找回本真、快意人生,不時來點“詩酒趁年華”、“酌酒以自寬”的小情調,效唐人劉禹錫:“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之雅興,端起酒杯,笑談人生。生命如是,豈不快哉!
原載北京晚報2023、6、15
部分圖片來自公衆號平臺提供的公共圖片庫
雲德近照
作者簡介:雲德,本名郭運德,山東濟寧人氏。筆名雲德、德耘、仲言等,文學博士,二級研究員。先後任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天津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現已離任。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中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文學理論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文化研究、新聞編輯及文化管理工作。曾出版過《期待的視野》、《文化的視點》、《審美的視角》、《直面文壇》、《守望精神》、《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選擇》、《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受衆視野中的文化多樣性》(合著)、《雲德評論文選》(6卷)等著作,獲得過十多個國家級文化與新聞獎項。
刊名題寫:林邦德
編 輯:東東 西西
終 審:獨山客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