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這件事上,蕭何比韓信的段位明顯更高

文 / 子玉

亂世是量產梟雄的時代,人們的關注點一般都在戰場,項羽、韓信、英布、彭越等軍事明星被聚光燈照成了透明人,長時間霸佔熱搜,但現實卻是,決定劉邦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其實是穩固而強大的關中根據地,而漢軍後方的經營者正是蕭何,這也是劉邦將蕭何拔爲功臣第一的核心原因。不過,蕭何真正的能力其實不是管理,而是對自我能力的清醒認知,做好了在亂世中的自我定位。

按照正常邏輯,沛縣起兵,蕭何應該成爲沛公的角色,因爲其不管是地位、能力還是影響力都適合成爲沛公。但蕭何卻果斷拒絕了大家的提議,理由是怕事情如果不成會連累家人。

事實是,這套說辭根本就經不起推敲,按照秦律,即使蕭何不做沛公,單就他作爲秦吏參與沛縣起兵這一條其家族都難以保全,真正的原因是,蕭何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沛公。

你想,就算蕭何推辭,當時依然還有其他人可以選擇,比如,劉邦早年曾經跟隨過的大哥王陵,還有雍齒,這兩人都是沛縣有頭有臉且極具影響力的人,蕭何完全可以選這兩人。

至於衆人後來爲何會鎖定在芒碭山落草爲寇的劉邦則是因爲,劉邦最適合沛公的角色。

要說清楚這一點還得從秦國在關東的政治現實說起。秦國兼併六國由於採用的是快進方式,所以,當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首先面對的困局就是如何消化關東之地,而現實又是,秦國自身的官吏嚴重缺員,根本不足以填充地方郡縣所需的崗位,因此,大秦只能採取和六國豪傑、地方精英合作的方式治理關東,蕭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爲秦國在沛縣的吏員的。

史書記載:“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爲沛主吏掾。”當大秦在地方搜索可以合作的人時,蕭何這種懂律法又特別擅長文書工作的人成爲沛縣的吏員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於蕭何的能力到底有多強,史書記載,其在整個泗水郡的考覈中位列第一,這種人不管是局勢如何發展,其精英身份都能保證其生活質量。

那麼,劉邦成爲泗水亭長這件事也就能解釋了。既然秦國在關東地方嚴重缺員,那麼像劉邦這種在當地極具影響力的人必然就會被整合進秦國在地方的管理系統。

爲什麼劉邦人到中年能夠從遊俠的身份非常絲滑地切換爲泗水亭長,原因就在這裡。

劉邦和蕭何代表的是秦國在關東地方爭取的兩類合作伙伴:精通律法和文書的技術性人才;在地方有影響力的人物。

一個能協助秦吏處理日常工作,一個能起到治理地方的作用。秦朝在地方所設的亭長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地方治安,這就更加印證了劉邦在地方的影響力。

既然蕭何和劉邦都是沛縣豐邑人,且是朋友,那麼兩人必然就走動頻繁,如此,沛縣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劉邦、蕭何、夏侯嬰、曹參這些人。沛縣縣令實際上是被架空了。

筆者嚴重懷疑,沛縣縣令之所以請呂公來沛縣正是爲了制衡劉邦等人,就像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入川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爲了制衡益州豪強。只不過事與願違,呂公轉身與劉邦達成了合作。

再加上蕭何是主管人事的,秦吏在沛縣的話語權就更小。對於這個圈子的生態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史書中的一個細節來說明,夏侯嬰作爲沛縣的車伕,每次路過劉邦的地盤都要和劉邦長時間深度交談,以前筆者覺得是這兩個人關係好,夏侯嬰喜歡聽劉邦講各種新奇事,後來隨着對歷史的進一步理解才恍然大悟,這兩人說的更多的其實是正事,因爲,沛縣真正的話語權掌握在劉邦、蕭何、夏侯嬰這些人手裡,而劉邦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劉邦屬於沛縣的核心人物 圖源/劇照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對劉邦在呂公宴會上成爲主角的事不再感到奇怪,也就讀懂了呂公爲何要拒絕縣令非要將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因爲,劉邦纔是沛縣的核心人物。

至於蕭何爲什麼也認可劉邦的地位則是因爲,劉邦交遊廣泛,覆蓋面廣,和方方面面的人都能說上話。

當劉邦和呂家聯姻之後,劉邦在呂家財力的加持下其個人優勢就更加明顯。

因此,即使劉邦後來落草芒碭山,但蕭何等人和劉邦之間的信息交流並沒有停,而且蕭何還保護了劉邦的家人,劉邦的地位並沒有因爲落草芒碭山而減弱。

陳勝起義之後,沛縣縣令簡直就是如坐鍼氈,因爲,作爲外人的他已經不能憑藉秦吏的身份再駕馭沛縣局勢,只能主動和蕭何等人談合作。但由於態度猶豫,沛縣縣令最終還是被衆人所殺。

其實就算縣令打頭陣其也不可能成爲沛公的角色,因爲,在反秦潮流中,大家不可能接受一個秦吏的領導,再說,他在當地本身也就是一個傀儡,類似命運的人還有被項羽叔侄所殺的會稽郡郡守。秦在關東統治之薄弱由此可見。

接下來就是推選沛公人選的步驟,蕭何在關鍵時刻果斷拒絕了衆人的提議,堅定地站隊劉邦。

至於他們爲何沒有選王陵或者雍齒則是因爲,這兩人不屬於他們的圈子,有距離,選劉邦才符合他們的利益。後來,王陵單幹,雍齒叛變劉邦就能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想幹沛公的大有人在,但真正合適的角色只有劉邦一人。

蕭何能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這一點確實難得。

所以呀,任何一個職位其實都有其關鍵參數,作爲領頭羊,能力可能並不是關鍵,但能覆蓋、鏈接更多的人卻絕對是關鍵項。

不過,蕭何雖然拒絕了沛公的角色,但其在劉邦團隊中二號人物的定位卻是衆所公認的,這也就造成了劉邦和蕭何之間的相處困境:蕭何有影響力,又長期在幕後經營大本營,是劉邦權力的最大威脅。

可能這種微妙關係前期還不太明顯,但自劉邦成爲漢王還定三秦之後就非常明顯了,劉邦長期帶兵在外,在前線朝不保夕,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蕭何在後方代替自己,如此,我們也就能理解劉邦爲何頻繁派出使者問候蕭何。

大家都說韓信是劉邦集團的外人,又功高震主,最受劉邦猜忌,其實,在劉邦的創業過程中,蕭何的生存困境纔是最大的。因爲,韓信只是北方戰場的主將,又有劉邦派去的灌嬰和曹參等人的隨時監控,而蕭何卻控制着關中大本營,一旦劉邦失去大本營,就將失去所有,不由得他不緊張。

如此來看,蕭何雖然是劉邦集團的核心人物但卻絕對不是劉邦個人的腹心,劉邦真正的腹心人物其實是盧綰、劉交、陳豨這些人。

爲了破局,蕭何就只能將子弟們都送到前線作爲人質,後來,更是以自污的方式讓劉邦放心。

這些君臣博弈的術其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蕭何對政治的理解,對自我的清晰定位,他認爲:自己作爲漢軍中的二號人物被劉邦懷疑很正常,他所能做的就是時刻記住自己的角色定位配合劉邦。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在蕭何有實力、有能力、有影響力的情況下。

爲什麼劉邦後來能壓住武將的情緒將蕭何定爲功臣的第一,表面上看是對蕭何能力、功勞的肯定,其實是對蕭何態度的認可,在政治的江湖中,能力只是其次,態度纔是最關鍵的。

在建立漢帝國之後,劉邦的身份雖然是皇帝,但是卻根本不能和秦始皇相比,因爲,漢帝國本質上是一個聯合帝國:漢朝、異姓諸侯王和數量龐大的列侯羣體。

異姓諸侯王統治着關東之地,作爲功臣的列侯羣體控制着漢朝政治,皇權實際上已經內縮至皇宮,劉邦只是憑藉軍功所積累的個人威勢指揮天下而已。

劉邦的皇權非常有限 圖源/劇照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可以不聽劉邦的,蕭何也可以不聽劉邦的,爲什麼韓信敢收留楚將鍾離眛就是這種微妙關係的具體表現。最終,韓信落了一個被婦人所殺的結局。

而蕭何呢,卻始終是戰戰兢兢,雖然被劉邦誤解,但也是毫無怨言,可算換取了劉邦的信任。

其實劉邦最怕的事情就是自己身後太子劉盈被諸王和功臣控制、顛覆,爲什麼他非要剪滅異姓諸侯王改封劉氏,就是爲了讓劉氏諸王拱衛皇權,讓呂后作爲執政也是爲了制衡京師長安的功臣羣體。

蕭何始終是敏感人物,但他最終還是換取了劉邦的信任,與劉邦和惠帝的宮廷政治始終和平相處。

所以,蕭何的個人能力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其生存之道才體現了他真正的段位。

至於韓信,就差點意思了,雖然他在創業階段始終以王的身份定位自己沒有在關鍵時刻被項羽的使者武涉和謀士蒯通所忽悠反劉邦,但在劉邦將其降爲淮陰侯定位爲功臣已經給了他安全保證的情況下韓信卻還是在京師一路作死,最終落了一個身死的結局。

只能說,在生存這件事上,他的段位是不如蕭何的。但話又說回來,韓信的身份畢竟比蕭何更加敏感。而且,韓信當時在長安是手無寸鐵,而蕭何身後卻是強大的功臣派。

身份標籤決定了韓信很難自全。

怎麼說呢,蕭何一直是一名優秀的政治選手,從作爲沛縣的主吏掾到漢帝國的相國,他的能力一直都在線,而他的能力不僅表現在專業上,更在於對政治的洞察力。

爲什麼劉邦說曹參等人是功狗,蕭何是指揮他們的獵人,原因就在這裡。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