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粒料循環率達114% 焚化底渣變身公共工程建材
環境部環管署指出,再生粒料循環率從原本90%,到去年已經到114%,換言之,目前產生的再生粒料100%獲得去化,掩埋場可使用的掩埋空間也會越來越大。(蔡佩珈攝)
焚化爐燃燒垃圾後每年約產生85萬噸焚化底渣,過往較常直接掩埋在垃圾掩埋場,但如果經過篩分、破碎等處理程序,就會變成類似天然砂石的「再生粒料」,後續可應用於道路工程,環境部環管署指出,再生粒料循環率從原本90%,到去年已經到114%,換言之,目前產生的再生粒料100%獲得去化,掩埋場可使用的掩埋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環境部環管署指出,再生粒料循環率從原本90%,到去年已經到114%,換言之,目前產生的再生粒料100%獲得去化,掩埋場可使用的掩埋空間也會越來越大。圖爲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蔡佩珈攝)
環境部統計,國內大型垃圾焚化廠每年產出83至85萬噸焚化底渣,經過篩分、破碎、挑除鐵金屬與未燃物等雜質,變爲再生粒料,作爲水泥生料、磚品、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應用在道路、基地填築等工程工地,優先使用在公共工程,但不能使用在環境敏感地區。
環境部表示,2021年起已參考日本、荷蘭等作法,分級、加嚴再生粒料的產品品質規範,參考我國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分級規範,透過使用地分級管理,並建立申報系統追蹤管制流向,以便各地方環保局管控從源頭到終端的使用過程。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表示,目前全國每年約600至650萬噸垃圾經過焚化處理,其中13至15%變成焚化底渣,過去較常送去垃圾掩埋場進行掩埋,隨着技術進步,底渣可變爲再生粒料,當成公共工程的建材使用,目前循環率已逾100%,相當於每年約80萬噸的再生粒料,100%都能再利用,也可將掩埋場的空間預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