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找到一片烏托邦

文/十一弟

1997年,年逾古稀的楊振寧,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的身份,回到了清華園。

六年後,楊振寧正式回到清華大學擔任全職教授。

落葉歸根回到清華園的楊振寧,把自己的住所取名爲“歸根居”。

這裡距離他在科學館二樓的辦公室,也就是他父親楊武之曾經工作的地方,步行不過十分鐘。

從科學館往西走不遠,便是他兒時生活的地方。

小時候,楊振寧隨父親在清華園中生活了八年,如今又回到清華,他形容自己的人生是畫了一個圓。

紅磚青瓦,春風楊柳,水波上浮蕩的黃咀雛鴨,這是楊振寧記憶中上世紀30年代清華園最熟悉的模樣。

在這裡,楊振寧度過了難忘的八年童年時光,奠定了日後全方面發展的文理基礎,並展現出了在數學方面的天賦與興趣。

1929年,楊武之受熊慶來邀請來到清華參與籌建數學系,只有七歲的楊振寧,跟隨父母住進了位於清華園西端的西院11號。

彼時的清華,剛升格爲大學不久,羣賢畢至。

與楊振寧一家緊鄰的是鄧以蟄的住宅,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從事中國書畫及美學理論的研究,參與過國徽的設計。

學術界稱鄧以蟄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著名的美學和美術史家,和朱光潛、宗白華並列爲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

鄧以蟄的兒子、兩彈元勳鄧稼先,是楊振寧畢生摯愛的好友。

王國維住在16號院,書房卻設在18號院,他下午和晚上都會去書房寫作,他的門口常有學生三五成羣地來尋他。

數學系的教授鄭之蕃、熊慶來也住在西院,他們一個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一個從法國馬賽大學學成歸國,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者。

在這樣一個名師雲集、學術氛圍單純熱烈、生活豐富多彩,現在看起來甚至有些烏托邦的環境裡,楊振寧迎來了自己受教育的時期。

從很小的時候,楊武之就發現了楊振寧的數學天賦,但他並沒有讓楊振寧只在數學方面加強學習,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豐富和培養他。

楊振寧升到初二之前的那年暑假,楊武之請清華大學教授雷海宗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孟子》。

雷海宗就推薦了他的得意門生丁則良。

學識豐富的丁則良,不僅教了楊振寧《孟子》,還傳授給他許多歷史知識,講課的地點,就在科學館裡楊武之的辦公室。

寧靜的科學館內,屋牆上的窗櫺縱橫交錯,窗外是滿眼生機的綠色。每天兩小時,丁則良教了楊振寧整整兩個夏天。

楊振寧跟隨丁則良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中,爲日後取得輝煌的科學成就奠定了紮實的人文基礎。

楊振寧一家在清華住了八年,一直到抗戰爆發才離開。

後來,他回憶起在清華園裡生活的那段時間,依然覺得非常美麗、非常幸福——

“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盪,內憂外患,困難很多。”

“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牆裡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裡度過了童年。”

只要有時間,他就同小夥伴們在園裡四處遊玩,幾乎爬過那裡的每一棵樹,研究過那裡的每一棵草。

生活在清華園的子弟,大約有幾十人。

這羣自小就在人文、科學、藝術等領域受過良好薰陶的孩子,樂觀、開朗、自信,擁有比同齡人更多接觸知識的機會。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日後都成爲了各個領域的翹楚。

鄧以蟄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領導者,主持研製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1943年投入抗戰,隨後到美國留學,1954年回國後在清華大學水利系任教;

化學系主任張子高的兒子張懷祖,致力於石油煉製和石油產品的研究,創建了煉製系石油工學實驗室,是中國石油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楊振寧則成爲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1957年與李政道一起拿到了諾貝爾獎,是首次獲得該獎的華人科學家。

01

2021年,清華大學迎來了建校110週年校慶。

那一年,廣州也有一所百年學府,剛好迎來了100歲生日——

執信中學。

跟清華大學不一樣,執信中學不是一所高等學府,但跟清華一樣歷史悠久。

執信中學成立於1921年,是孫中山先生爲紀念朱執信而親手創辦的一所紀念性學校。

朱執信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民主革命家,是孫中山先生最賞識、最器重的支柱人物之一。

他與廖仲愷一起,被稱爲孫中山的左右手。

1920年,朱執信不顧個人安危,冒死前往廣東軍事要塞虎門調停桂系兩部軍隊的紛爭,不幸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5歲。

爲了紀念朱執信對革命的卓越貢獻,孫中山決定創建執信學校。

1921年,在執信中學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親臨大會並致辭——

“今同人等設立斯校,無非爲紀念先生。及冀望後死者暨先烈之志起見。願諸生人人皆學執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學,及改造未來之社會。”

這也成爲執信中學上百年曆史的辦學目標與宗旨。

執信中學的發展史,不乏仁人志士的身影——

廖仲愷、胡漢民、孫科、蔡元培、林森、李大釗、戴季陶等人,都曾擔任過學校校董。

致力培養“改造未來社會之人才”,以完整的教育生活培養完整的人,歷經百年發展,執信中學爲社會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卓越人才。

早在1980年,執信中學就與廣東實驗學校、華南師院附中、廣雅中學一起,被確定爲廣東省重點中學。

一直到現在,這四所中學,依然是廣州人民心目中無可撼動的真正名校。

很多人說,那些考上了執信中學的孩子,一隻腳已經提前踏進了大學校門。

2021年,在建校百年之際,執信中學天河校區正式揭牌並落成啓用。

在廣州,執信中學已經有四個校區——

執信路校區、水蔭路校區、二沙島校區、天河校區。

其中,天河校區總投資21億,建築面積20萬平米,相當於執信中學本部執信路校區的4倍。

據執信中學的校長介紹——

“這將是執信中學條件最好、功能最全、最高標準打造的校區。”

“我們將高標準打造天河校區,保證10年、20年,甚至50年不過時。”

“天河校區將會建成不會落後的百年精品,是執信中學長出的最美的花和最大的葉。”

在廣州擁有四個校區的執信中學,逐步調整了校區定位,讓校區功能更獨立,以符合教育規律——

未來天河校區將成爲高中主陣地,也是執信中學的核心校區;

執信路校區、水蔭路校區將作爲初中主陣地;

二沙島校區將作爲國際教育主陣地。

十一弟查了下,早在2012年,執信中學天河校區就開始謀劃建設。

2016年,廣州市教育局和天河區政府簽訂協議,合作共建廣州市執信中學天河校區項目。

執信中學天河校區辦學最大規模爲90個班,其中30個初中班、60個高中班,學生總數4500人。

廣州天河區教育局的一位領導說——

“執信中學天河校區是天河建區以來一次規模巨大的優質教育資源投放。”

“在天河東北部,教育資源供給相對短缺,執信中學天河校區的入駐,將歷史性地改變天河區東部整個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現狀,助力天河教育的區域均衡發展。”

“這對天河智慧城、國際金融城重大發展平臺的人才引進、產業聚集發揮着重要作用。”

從2012年開始謀劃,到2021年迎來首批初一新生入學就讀,執信中學天河校區用了整整九年時間,才全面建成。

天河校區的落地,歷經了長時間的多輪選址,最終確定在了天河區珠吉路東側。

這裡屬於廣州市三大戰略性發展平臺——天河智慧城、國際金融城、黃埔臨港商務區的交匯點。

優質教育是留住人才,解決人才後顧之憂的關鍵一環。

作爲廣州第一經濟大區、科技強區,執信中學落子天河東部,區域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得到了顯著擴大與釋放。

這將有助於高端人才和高層次企業落戶,打造人才吸引力,爲天河區的建設發展增添後勁。

02

作爲百年名校的核心校區,執信中學天河校區設計出了一座人與自然融合的“山水校園”——

紅牆綠瓦的執信校門,執信橋畔的荷塘明月,嶺南建築的書院氛圍,風雨廊串聯着校區各處,從教學樓的落地窗望過去,山水相映。

天河校區將執信元素、嶺南特色、山水環境、時代創新融爲一體。

學校配備了國內一流的教育教學場所,擁有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多種功能空間,校園綜合體育館以國家級比賽標準打造,具備舉辦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的水準。

天河校區內的這些運動場館設施,也兼顧了社區需要,考慮日後向城市居民開放。

位於珠吉街交叉口處的學校藝術中心,將打造成路邊一景,其內設置了劇院、音樂廳,還有可供周邊社區使用的文化設施。

天河校區選址的珠吉路東側,屬於丘陵地帶,地形高差變化大。

項目地塊西北部,有一座樹木蔥鬱、高度宜人的小山丘——韭菜嶺。

校區規劃契合山勢,在校園中心挖出一池,命名爲執信塘。

山依水畔、水映山勢,再現了執信中學魂牽夢縈的荷塘月色,營造出了獨具嶺南韻味的山水校園格局。

天河校區還充分利用了山丘地形高差變化的特點,通過跌級的處理方式,把餐廳、宿舍、後勤等功能分不同標高與山體有機結合。

這使得學校的生活區變成一處高低錯落、氣氛活躍、豐富有趣的多層次交往空間,既有效利用了地形,又豐富了空間層次。

爲了高規格、高標準建設天河校區,前期在選址規劃上就很用心——

這裡交通便利,正在規劃的廣州地鐵19號線從南側經過,設置的珠吉路站、茅崗路站距離學校都很近。

天河兒童公園、橄欖公園,緊挨着天河校區南側。

爲了保證學校用地的完整性,規劃部門對周邊的道路進行了調整,同時增加了路網密度,加強微循環。

天河校區周邊有多條市政道路,爲了避免受到道路交通噪聲的不良影響,在教學樓、宿舍等建築的規劃設計上,遠離了交通量最大的珠吉路,並設置了防護綠化帶。

學校選址南側原來還有環衛車場、瀝青混凝土攪拌廠,有人擔心會威脅學生的健康。

結果,在天河校區開學之前,這兩個單位也都關停、搬遷了。

也就是說,在天河校區選址的珠吉路東側,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有利於辦學的資源要素,都在這裡聚集;不利的干擾因素,都需要退縮避讓。

畢竟,一切爲了教育,一切爲了孩子。

03

有了執信中學天河校區的屏蔽,天河區珠吉路東側,從此就成了廣州這座繁華喧囂的都市裡,一片靜謐、安寧的烏托邦。

這裡是廣州最適合孩子讀書的地方,可能也是最適合廣州人在城市中休憩的理想居所。

出則繁華、入則靜謐,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這是一片太適合城市居民安家落戶的棲息之地了——

便利的交通,依山傍園的自然生態,耳朵能聽到最低限度的噪聲污染。

對於那些疲於繁忙工作與城市喧囂的人來說,住在珠吉路東側,他們能像執信中學的孩子們一樣,將自己的身心隱藏起來。

2022年,就在執信中學天河校區開學迎新一年後,湖北最大的省屬國企——湖北聯投,花了逾32億,拍下了天河區珠吉路以東的一塊地。

跟當年執信中學天河校區選址珠吉路以東一樣,湖北聯投眼光獨到,也看上了這裡。

這塊地就在執信中學天河校區以南,與其僅隔着一條小小的馬路。

湖北聯投旗下地產板塊的核心平臺——聯投置業,把這塊地開發成了“聯投·文津府”。

這是聯投置業從大本營湖北,南下大灣區的首個獨立拿地操盤的開發項目。

它代表着湖北聯投在大灣區遞上的一張名片,是其在廣州首秀的高品質人居標杆。

當年,與清華園爲鄰的楊振寧,在名師大家的圍繞下,耳濡目染,最終成長爲科學巨傑。

如今,與執信中學隔路相望的聯投·文津府,將來生活在此的城市居民,又會留下怎樣的奇遇故事。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自古以來,賢仁雅士皆擇優而處,擇鄰而居。

與名校爲鄰,代表着一城人居的至高水平——

它超越了城市居住的概念侷限,是高端圈層、人脈資源的高階代名詞。

除了直面執信中學,聯投·文津府另一大區位特點,就是三面環山——

它被大靈山、長崗山、橫山、簡山環繞,270°包裹着生態綠意。

百年名校與三山環抱,構成了文津府在這座城市的四維象限。

文津府地塊的地形地貌,與執信中學天河校區有相近之處。

於是,在規劃設計上,聯投·文津府與執信中學天河校區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它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地塊地勢自然高差的特點,進行了大約11米的整體擡高設計。

再疊加底部架空層的泛會所,項目實現了二樓等同於其他住宅樓六樓的寬闊視野。

通過發掘人文及歷史的價值,尊重原有地塊地勢高差的特點,保留嶺南城市文脈和歷史文化的符號,文津府營造出了在地化的社交空間與文化場所——

山前榕下生活廣場。

它打破了城市、社區、文化、場景與生活的邊界,提供了一種更豐富的生活方式,凝聚了更有溫度的鄰里生活,豐盈了社區人文意趣與情感歸屬。

文津府還精細打磨出了雙景觀中軸。

一軸是歷史人文生活線——

對外與百年學府執信中學爲鄰,文脈汨汨;

向內汲取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設計理念,打造了一廊五院的空間格局,演繹親自然的粵式共融園居生活。

二軸是珠江新城CBD磅礴天際線——

兼得城市繁華與環山景觀,飽覽多層次景觀的遼闊與包容。

在三山環抱中,聯投·文津府未來還將依據自然山體打造主題公園。

04

元代高僧釋惟則,寫過一句詩——

“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

城市的喧囂,讓樸素與安逸成爲了奢侈品。

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裡,人們身心俱疲,卻又不得不纏繞其中。

千百年來,儘管人們用逃離與歸隱展現了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但依然難掩那份對精神烏托邦的嚮往與渴求。

陶淵明醉心田園——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王維歸隱山林——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隱匿鄉野的山居,一直是古人們解鎖內心焦慮與感懷生命的理想國。

而現代人,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與自然山居的隱世,從來都是相互背離的——

越是繁華的都市,越難容得下一處山丘。

城市,精彩豐盈,光影閃爍。

現代文明拔起了鋼筋混凝土叢林,廣闊了天地,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卻被囿於更狹窄的盒子,與山水相隔。

城市裡的山,便成了一種奢侈。

作家餘秋雨,在他的《行者無疆》一書裡,曾經這樣寫到——

“凡世上的豪宅都築於半山,無論美國的比弗利山,還是香港的半山,彷彿智富階層已將悠悠山居作爲最大的生活願景。”

“如果沒有半山,全球90%以上的富人區將消失。”

在意大利,著名的玻璃豪宅建於阿爾卑斯半山。

想象一下,在客廳、臥室、陽臺乃至浴室,都能300°獨享壯美雪山風光,氣度與氣場,頃刻卓爾不羣。

山,是城市的稀缺資源,成爲了一種高端生活的符號、一個圈層的精神嚮往。

在城市裡,依山而建的住宅,從土地開始,奢侈早已註定——

無法複製的土地資源,成就無可比擬的居住價值。

自然山體的稀缺性,註定城市山居,只是少數人享有的生活特權。

爲了尋求這種精神與物質的平衡,人們開始在城市之中探索山居的可能性,並豐富它的語義。

聯投·文津府,就爲廣州的城市山居,做了更接地氣的註腳。

繁華都市的喧囂與自然山居的隱世,它打破了兩者之間原有的界限,營造出了城市與自然的平衡交融。

相比那些半山豪宅的高高在上,文津府以更親民的形式,讓大多數城市居民都能夠觸手可及。

它利用自然山體的地勢高差,規劃設計了高低錯落的建築佈局,視野景觀豐富多變。

既有登臨仰望的開闊與暢達,又有離塵俯瞰的居高意境,於俯仰間,予人謙卑平和的力量。

在負離子充裕的空氣裡深呼吸,整個身心都會塵埃滌盪、生機煥發。

建築大師貝聿銘‍說——

“一座理想的建築,滿足居住需求只是基本使命,能夠承載居住者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待,纔是讓人安放心靈的家。”

當高樓遮住了遠方,滿眼盡是車水馬龍、喧囂霓虹時,擇一方淨土,與自然共生,盡享舒適愜意的靜謐時光,或許就是現代人最佳的居住理想。

山,深沉、穩重、寧靜;山,有魔力、定力與磁場。

喧囂與忙碌的城市快節奏生活,人們越來越嚮往一個可以短暫隱憩,觀照內心的寧靜之地。

棲居在百年名校、城市與山之間,可以尋找到繁華與靜謐,現代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兼具的人生理想答案。

在廣州,這片烏托邦,就是聯投·文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