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下半場:All in AI
車企們正向智能化加速狂奔。
此前,有兩條新聞刷屏,一是雷軍親自挖人,以千萬年薪的招攬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關鍵開發者之一95後的羅福莉,來領導小米AI大模型團隊。
另一則是理想汽車舉行了一場AI Talk的活動,CEO李想對外透露“自己要從車企CEO轉變爲人工智能企業CEO,100億研發費將有一半投入人工智能”。
仔細研究近兩年車企在宣傳自家產品介紹時發現,車企們不再着重宣傳續航里程,而是更加強調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比如在車輛座艙內,可以藉助語音和手勢進行交互,還能運用AR技術在大屏上欣賞電影,車輛還擁有高級智能駕駛功能以及行泊一體的智能駕駛能力。
以昨日暫登首富的雷軍發佈的小米SU7 Ultra爲例,出廠即搭載小米HAD端到端全場景智駕,同時小米澎湃智能座艙結合人車家全生態科技,提供智能導航、娛樂、車輛控制等多功能一體化體驗,並推出了“漫遊尋位泊車”、“極窄車位泊出”功能。
對於車企來說,想要在智能化領域佔據高地並不容易。若真想實現目標,大算力和持續迭代的算法支撐是關鍵。
目前汽車企業在對待大模型方面分爲兩派,一派選擇與已有的大模型提供商合作,比如與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等大模型公司合作,另外一派選擇自研大模型,如理想汽車發佈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
2024年,被譽爲“智駕元年”。這一年,也是汽車電動化浪潮狂飆的第十年。智能汽車加速駛入AGI時代,無論是自研大模型還是與這些科技大廠的合作,“端到端”已是當下智能駕駛競逐的風向標。
造車新勢力們下半場做什麼才能找到差異化?終局未定,繼續狂奔的新勢力們,是否還會在下一個十年節點相見?
新勢力們,開始“卷”向大模型
作爲新能源車企中不多的“賺錢”企業,李想認爲“理想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做汽車的智能化,而是做人工智能的汽車化”,理想的目標就是一家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這樣看來,汽車是手段,智能纔是目的。即“車”是理想實現智能化的一個載體。如他所言,“大模型是AI的操作系統與編程語言,理想必須掌握這一核心技術。”
在李想看來,理想汽車的成長路徑分爲兩大階段。首先,短期目標是在中國成爲空間智能領域的第一名,大語言模型領域進入前三;中長期目標則是實現語言智能與空間智能的深度融合,構建統一的VLA模型(視覺語言行動模型)。
和理想幾乎齊頭並進的,是雷軍和小米。
得益於雷軍和小米的光環,過去一年,小米SU7在營銷和流量方面無疑是“新勢力們”中的王者。去年12月,小米集團傳出消息,正積極爭取AI領域的頂尖人才,包括DeepSeek開源大模型DeepSeek-V2的核心開發者羅福莉。
小米在AI大模型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在持續加大。去年12月26日,有消息透露小米正在搭建GPU萬卡集羣,以進一步提升其AI大模型的訓練和優化能力。
據悉,小米大模型團隊在成立之初已擁有6500張GPU資源,而新建的GPU萬卡集羣將顯著增強其在AI領域的競爭力。
事實上,小米早就在AI大模型賽道上有所嘗試。早在2016年7月,小米便已着手佈局AI領域。2023年4月,小米在AI實驗室中組建起大模型團隊;去年11月,小米更是成立了專門的AI平臺部,由雷軍親封的“小米大神”張鐸領銜。
再來看小鵬汽車,據悉,其融合大模型能力的AI小P可以回覆百科知識類的問題,並通過聯網搜索以獲取網絡上最新的信息,AI小P還能根據用戶話術中的主題創作童話故事、生成圖片,約定相關事項,甚至通過攝像頭信息輸入,幫助用戶識別車輛信息、路牌信息等。
小鵬AI天璣系統的AI代駕和AI泊車功能可以模仿車主的駕駛風格處理實際問題,以實現“一鍵上班”、“一鍵回家”,而其AI保鏢則可以識別含井蓋、懸掛路牌等50+目標,以提前預警潛在風險。
汽車智能化水平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放眼望去,中國有幾百家電動汽車企業,但做基座模型的車企少之又少,這也爲提供基礎大模型汽車行業解決方案的AI公司提供了機會與市場,如商湯、曠視、科大訊飛等。
如商湯目前已擁有“駕-艙-雲”三位一體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技術架構和產品體系。去年11月27日,商湯一口氣發佈多個AI汽車新品,面向智能駕駛,推出涵蓋高速、城區以及泊車等全場景的高階智駕、端到端智駕等絕影量產智駕產品體系,同時全新升級行業標杆級別的“開悟”世界模型;面向智能座艙,行業首個大模型創新產品“A New Member For U”(你的家庭新成員)重磅問世,讓汽車擁有“有趣的靈魂”。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行業首個感知決策一體的端到端智駕方案的企業,也是商湯。
公開數據顯示,智能汽車平臺“商湯絕影”的座艙大模型產品矩陣,已上車小米SU7、智己、LEVC L380等車型。其中,絕影大模型全面助力了小愛語音助手車載語音場景應用(小米SU7),“秒畫”產品上車智己全系車型。
再看曠視,等待多年上市未果的曠視科技最終選擇撤回IPO,創始人印奇迎來新身份——投身智能汽車,擔任力帆科技董事長。
探究曠視科技涉足智能汽車業務的起點,實際上可以追溯到2021年初,成立邁馳智行這一智駕品牌,快速切入到了以視覺爲主的技術路線,成爲國內最早沿着BEV視覺爲主的技術方向進行研發的廠商之一。
在2023年正式發佈三種不同配置的量產智駕方案,全部面向L2+級自動駕駛,並在吉利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
此前,重慶兩江新區、吉利和曠視科技就宣佈了一項戰略合作計劃,三方將共同打造AI智行開放平臺,構建“AI+車+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模式。
在汽車領域,2023年科大訊飛發佈星火大模型,積極推進大模型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落地;當年12月,首個搭載訊飛星火大模型的奇瑞星紀元ES正式上市,並於去年1月獲評“最佳轎車”獎項。
在大模型落地汽車的過程中,科大訊飛還首發了汽車端側大模型。
相比雲端大模型,端側1.3B大模型效果損失≤1%,端側首響40ms,端雲融合交互低至1.3s,增加人機交互體驗。2024年上半年,科大訊飛先後與中國一汽、睿藍汽車、支付寶、中汽數據等企業達成合作。
如今,新勢力們站在了更寬廣的“戰場”上,面對着新的對手、打法、市場競爭,它們都想找到與友商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激烈的市場淘汰賽中“活下來”並且“活的漂亮”。因此也就出現了這樣一幕——車企急於讓大模型上車,大模型公司也着急推薦自己的大模型給車企。
AI大模型,新勢力們的下一個“戰場”
如今,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已成爲AI競爭的主戰場。
首先,智能駕駛作爲AI技術在汽車領域應用的焦點,是近年來技術變革最爲迅猛的板塊。在智能駕駛領域,AI大模型的應用能夠顯著增強汽車的感知精度,逐步減少對高精地圖的依賴,進而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這正是消費者所關注和期待的。
回顧過去幾年,智能駕駛技術經歷了數次重要的技術路線調整。
從依賴高精地圖的方案,到轉向無圖模式,再到以特斯拉爲代表的公司嘗試純視覺(摒棄激光雷達)的路線。但這並沒有真正實現智能化,這些所謂的智能駕駛系統,依然需要大量程序員投入大量精力編寫代碼、修復漏洞。
然而,端到端技術的誕生,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模式。
具體來看,其推動智駕體驗從“可用”到“好用”的轉變,提升了用戶支付意願。以特斯拉爲例,公司2024年3月發佈FSD V12.3版本,採用端到端神經網絡算法,減少了傳統模塊化系統中各模塊之間的信息傳遞損耗;通過1000萬Clips以上的訓練,FSD已經實現更好地模擬人類駕駛行爲、減少接管意願。
AI在汽車上的另一個場景的深度應用是智能座艙,目前以理想、極越、蔚來、小鵬等爲代表的車企,已經將大模型嵌入智艙中,實現了語音識別、情感分析、個性化推薦等多種功能。智能座艙不僅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智能駕駛等車輛行駛、管理及休閒娛樂的便利,還能爲用戶的工作提供幫助。
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智能座艙整體滲透率已接近60%,接下來隨着整個產業鏈進一步成熟,驅動成本持續下探,預計智能座艙搭載率會繼續提升,2024年整體滲透率有望超過70%。
雖然大模型技術的引入爲智能駕駛帶來了強大的處理能力,但技術的搭載有時和真正的用戶場景應用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如穩定性和準確性依然面臨挑戰,比如車載系統有時會出現語音命令無法精準執行、系統響應緩慢等問題,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
在未來的智能座艙中,“做減法”或成爲車企的主要優化路徑。
AI將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具,而將成爲車主的“智能助手”,在提升駕駛安全性、便捷性和娛樂性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對車主需求的精準理解,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舉個例子,智能座艙的語音輸出應當更加簡潔、精準,確保駕駛員能迅速完成任務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道路上。
從車企到智能系統供應商、科技公司都在比拼AI,這也倒逼車企不斷拓展應用邊界,讓智能汽車變得“更聰明”。
車企VS大模型供應商,是盟友還是對手?
語音助手從最初主要扮演着“對話工具”的角色,到後來具備邏輯思考和通用任務處理能力,成爲“小助理”,但這仍無法真正滿足人類個性多元化的需求。
而大模型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佳的泛化性能,適應不同的客戶和環境,還可以幫助車企在數據收集、處理、模型訓練等方面實現高效化,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縮短產品研發週期。
車企在使用大模型之後,將會具備差異化競爭力,這也是新勢力們着急下場做AI大模型的原因之一。
與國外先進大模型相比,國內大模型在數據標註、算力建設、模型架構雖然發展迅猛,但仍存在差距。“無論是哪家公司,都不可能靠突擊幾個月就能做出這樣的語言大模型,它是百度十幾年超大規模的研發投入慢慢積累出來的。”李彥宏此前表示。
AI大模型在汽車行業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但算力建設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車企在選擇自研或合作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技術能力、資源投入、資金投入、市場需求、競爭壓力等等。
對於新勢力們來說,百度、華爲、科大訊飛的大語言模型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視覺識別和多模態融合等技術,也顯著提升了智能座艙的個性化服務和用戶交互體驗,實現了更自然、高效的智能交互。
但從市場生態來看,AI大模型落地應用以及商業化的探索還在繼續。未來,車企與大模型供應商之間的不是絕對的競爭對手,兩者之間的合作模式將更加深化,或許可以共同探索和創新應用場景。
此前餘承東曾發微博表示,“全民智駕時代來了!”。對正處於下半場賽點上的造車新勢力們來說,智駕是其需在技術研發和營銷攻勢上破釜沉舟般大力投入之處。它們很清楚,要想從傳統車企手中“搶到”市場份額,就必須要找到自身的差異化,AI大模型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