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定力 不掉進俄烏陷阱

旺報社評

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並推出17項因應統戰滲透策略,政府各部會很快就動起來,內政部註銷3名陸配網紅的居留許可、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學避免赴陸交流、檢調擴大反滲透案偵辦力度,展現強硬的姿態。北京會如何迴應?臺海緊張情勢會不會升高?相信是國人與全球高度關切並密切觀察的問題。

逼近而尚未突破紅線

這個問題可從賴總統改變兩岸關係定位後,北京對臺的4個宣示與行爲做出研判:

第一,大陸國臺辦3月18日在北京舉行《臺灣問題幹部讀本》新書發表會。3月14日大陸《反分裂法》20週年座談會,與會領導人的講稿應已預先擬定,不宜視爲對賴17條的迴應,3月18日的發表會,國臺辦主任宋濤的致辭則有備而來。宋濤強調,如果臺獨膽敢突破紅線,陸方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這也是17項策略之後國臺辦發言人多篇新聞稿所強調,可研判陸方將17項策略定性爲「逼近而尚未突破紅線」。

第二,大陸解放軍在3月14至17日間,以「戰備警巡」名義在臺海展開多場軍事演習,4月1日再次軍演,並出動山東號航艦編隊進入應變區。這幾次軍演未冠以「聯合利劍2025」名號,但更接近臺灣,以戰術性動作施壓的力度更大,美國國務院20日罕見以「明目張膽」四字批評中國大陸「不負責任」,可能因爲未依往例預先告知美方,因而引起反彈。

第三,陸方涉臺官媒、專家學者在賴17項推出後的「集體文攻」中,雖對民進黨批判升級,也毫不避諱點名批評賴清德,但聚焦於民進黨對內的需求及影響,如大罷免、綠色恐怖、威權復辟等,並未鼓吹動用《反分裂法》動武條款,認爲臺灣多數民意支持兩岸和平與交流,在民進黨與一般民衆間做了區隔。

第四,陸配亞亞離臺次日,國臺辦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宣佈設立新的「臺獨打手幫兇」檢舉信箱。此次公佈的信箱地址,與半年前因「懲獨22條」而設立的信箱同一地址,可以推論還是以警示性爲主。

軍方重申兩岸一家人

大陸《解放軍報》新媒體「鈞正評工作室」罕見就陸配亞亞事件發聲,除延續官方口徑批判民進黨搞綠色恐怖、破壞臺海和平以外,文章最後一段的基調耐人尋味:「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賴清德當局應該尊重民心所向,儘早放棄頑固的對抗思維,這樣才能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找到和平的出路。」

在兩岸關係扮「黑臉」的大陸軍方,依然以「勸說」語氣呼籲賴政府轉向,並重申「兩岸一家人」、「常來常往」等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語境下的詞彙,箇中意味不言而喻:大陸對賴清德政府的抗中行動保持定力,認爲臺獨不代表臺灣、民進黨不代表多數民意,也認識到賴政府抗中「對內」需求多於「對外」挑釁,決延續既有路線,在維持臺海武備的前提下,繼續促進兩岸交流融合,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大陸對臺灣愈能保持定力,愈能暴露誰在製造「戰爭陷阱」。陸配亞亞被驅逐當天,民進黨青年軍曾柏瑜發文說,陸配亞亞事件是中國模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針對臺灣製造的「敘事陷阱」,當年俄羅斯以「保護俄語居民」名義攻打烏克蘭,北京也會以「保護被民進黨迫害同胞」名義,對臺灣動武。然而,對比陸方近期的迴應可以發現,北京官方無意使用上述敘事,反而是綠營努力把北京「拉」進這個敘事陷阱裡,爲兩岸敵對關係「俄烏化」創造條件。

中國歷史上有「羈縻政策」的說法,意指朝廷對邊疆或治權難以覆蓋地區,在政治上予以牽制、經濟上予以籠絡的做法。北京對臺政策本質上與羈縻政策一脈相承,這也意味大陸會以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處理兩岸問題,不會掉進西方霸權邏輯下兵戎相見、同胞相殘的「俄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