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課綱爭議:兩岸較量不能走向文明衝突

▲新課綱擬將高中歷史科的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中討論,引發爭議。(圖/多維TW提供)

針對教育部歷史課綱審議,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並把「臺灣史」從「中國史」抽離出來的決定,中共透過「國臺辦」發言人和官方媒體,相繼對此展開嚴厲抨擊,認爲「這是民進黨當局爲了一已之私,將學生當成『政治祭品』,將兩岸關係進一步推向險境,最終難逃歷史的懲罰。」

對於中共的強烈批判,我不會覺得意外。由於民進黨的臺獨傾向,對岸從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就不斷指控她領導下的民進黨政府,是以「去中國化」的手法,搞所謂的「漸進臺獨」。這回因修改歷史課綱,對蔡政府的口誅筆伐力道更猛,可說來勢洶洶。

在中共眼中,對「東亞史」、「中國史」和「臺灣史」的定位定性,涉及到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問題。由於當前兩岸處於分治狀態,「國家認同」應有討論的餘地,但「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則沒有太多模糊的空間;換言之,中共認爲臺灣人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試圖從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切割臺灣和中國的關係,必然會造成臺灣社會的分裂,甚至整個國家的衰亡。

俄國作家索忍尼辛(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因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而享有盛名,但他當初曾試圖切割蘇聯帝俄的関系,在蘇聯共產主義斯拉夫民族主義之間劃出一道界線,遭到西方蘇聯問題研究者的批評;毛澤東當年搞「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有人認爲是要「破舊立新」,就是以「破四舊」來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以及塑造「新的中國共產黨人」,結果是以「歷史大浩劫」收場。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歷史有其持續性特質傳統文化不會被埋在歷史的灰燼之中;由此推論,「去中國化」在臺灣是行不通的,因爲歷史已經寫下了答案。

我擔心歷史課綱問題會使兩岸目前的政治較量,質變爲杭庭頓(Samuel Huntington)筆下的一場「文明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即成爲未來兩岸衝突的一個主導模式。中共對於歷史課綱的反應,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衆所周知,日本的竄改歷史教科書舉動,就是導致中日關係長期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共近年來對於抗戰史觀曾作了一些檢討,雖不全然盡如人意,但對國軍爲抗戰作出的貢獻,確實採取了比較客觀的立場,這是值得肯定的。

兩岸長期分治,中共強調尊重臺灣實施不同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但如果民進黨政府修改歷史課綱修改,被視爲製造兩岸文化和民族的分裂,則會超越對岸可能容忍的範圍。當初有人要求前利比亞人格達費(Moamer Kadhafi),對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作評論,他的說法是:回教信仰者異教徒打「聖戰」,死者都會上天堂;但參與這場自相殘殺的戰爭,死者最後都會下地獄。因爲從宗教的觀㸃看,「兩伊一家親」,不應該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針對民進黨課綱修改的決議,對岸已用「數典忘祖作法」,這麼嚴厲的詞句形容,並警告會「遭到更加強有力的遏制和打擊」。我不希望臺灣提供對岸師出有名的機會。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說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從未說過「中國人不打外國人」。我們應正視兩岸因文化和民族認同危機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這將是一個悲劇,但絕對可以避免。

包容是中國傳統「和合」哲學的精華所在。習近平強調的「融合」,應包含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兩岸同文同種,但因各自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故也存在了不同的發展經驗。如果能站在「求同存異」的觀點來處理複雜的兩岸關係問題,我認爲,最後達成融合的目標,也絕對不會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延伸閱讀

趙春山小英同慶之旅 陳菊行程意義更大

趙春山/習近平的「問題不大」,就是臺灣必須面對的問題

趙春山/「兩岸通水」引發「兩會」的復談問題

【三臺會聚焦1】趙春山/三臺會氣氛詭譎 慎防兩岸因誤判而擦槍走火

【三臺會聚焦2】趙春山/以「和平協議」規範兩岸「和平競賽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