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娛樂圈潛規則,終於被她扒開了
前幾天,魚叔刷到一條熱搜:
某知名娛記爆料,內娛兩個頂流姐弟戀。
但看看評論區。
網友並不買賬。
沒有順着線索猜明星,反而紛紛吐槽娛記。
質疑他誇大其詞、故弄玄虛。
說起來很有意思,娛記、狗仔一直是被瞧不起的羣體。
因爲,相比社會新聞記者,他們的工作圍繞娛樂八卦和明星隱私,被認爲是膚淺、低級的。
但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戳中了大衆好看熱鬧的心。
才能在傳統新聞衰落後,還能靠直播、社媒再聚熱度,甚至催生出不少業內頂流。
相當罕見地,一部新出的臺劇聚焦這一羣體。
從娛記、狗仔角度,拍出了娛樂圈不見光的內幕。
融合懸疑類型,首播就收視奪冠,被評「預言神劇」。
劇中所涉的頂流婚變、男偶像參與性交易、女演員消失之謎……
和當下的現實也不謀而合。
今天,不妨一起來看看——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
本劇開場就是勁爆的娛樂圈大瓜,熟悉得宛如一比一復刻現實。
昔日頂流女星與富商結婚。
人們以爲她嫁入豪門,要過上闊太太的幸福生活。
不成想,婚後的負面新聞頻出。
女星爲生孩子吃盡苦頭、夫妻感情變質、婆婆也來摻和……
疑似已經婚變。
下一步可能要爭奪撫養權。
一時之間,圍繞女星的負面輿論不斷。
她被曝已經移情別戀。
和婚前的曖昧對象重新聯繫,頻繁約會。
不過,這部劇的主角不是頂流,而是報道這類新聞的娛記。
女主劉知君,作爲知名週刊的娛樂記者。
爲搶頭條,每天盯着明星的戀情、醜聞。
正是她,拍到了女星幽會照,扒出了幽會對象的真實身份。
其實按分工來說,負責蹲點、跟蹤、偷拍的是狗仔。
但因爲娛記的工作充滿變數,講究時效。
需在有限時間內挖掘第一手訊息。
有時遇到突發新聞,狗仔無法及時趕到時。
娛記親自開車、追人、偷拍,都是常有的事。
同時,她還要面對來自明星或經紀公司的重重壓力。
比如這次,女主原本已經說服女星接受專訪,澄清事實。
因爲實際上,女星的大量黑料都是她老公一手打造的。
目的是爲塑造女星不忠、放縱的負面形象,讓她在爭奪撫養權時佔下風。
但真正關鍵的信息被隱藏了,即女星老公的出軌、家暴。
成功說服女星接受媒體的「洗白」助攻後。
女主開始着手準備報道。
但,毫無預兆地,女星臨時反悔。
原因是,她遭到經紀公司的阻攔。
被提醒要多考慮孩子,不要被記者當槍使。
最終,女星選擇直接越過娛記,自己在社媒上發佈闢謠聲明。
不僅沒有澄清真相,反而乾脆否認了婚變傳聞。
女主辛苦準備的獨家新聞,瞬間變成了廢稿。
現實中,娛記、狗仔的職業常被瞧不起。
被認爲靠窺探別人的黑料、隱私生活。
劇中,原本也是如此。
明星的婚變、醜聞。
在女主眼中是頭條爆款,是升職的踏板。
但直到,一樁謀殺案發生。
一個剛入行不久的娛樂女記者,墜樓身亡。
一開始被認爲是意外。
因爲當晚,年輕娛記現身一個神秘聚會。
那是一個有男偶像、擦邊網紅和各種名流的毒趴……
她以前就做過酒吧公關。
生前表示有經濟壓力,考慮過下海。
事後,年輕娛記體內也被查出毒品。
警方推斷,她是吸毒過量導致神志不清,才失足墜樓。
但,與她共事多日的女主,難以接受這一說辭。
女主走訪調查,發現事出蹊蹺。
在黑客的幫忙下,從年輕娛記的電腦中還原了大量未公開的採訪素材。
內容是很多女模特、女網紅、女演員在神秘聚會上遭下藥、性侵、偷拍的事。
這才知道,年輕娛記一直在暗中調查娛樂圈潛規則。
她似乎已經寫了報道,但出於某種原因未能發佈。
或許是想拿到決定性證據,最終選擇以臥底身份混入毒趴。
那麼,她的死就很可能不是意外,而是謀殺。
這一猜測逐漸得到了印證。
她死前,最後聯繫過的人是一個小網紅。
網紅所屬經濟公司,和多個當紅藝人、資本大佬都有聯繫。
她親口告訴女主,年輕娛記的死不是意外。
只是,來不及曝出更多內幕,小網紅就死於非命。
女主深入調查後,發現了更多讓人不寒而慄的內幕——
很多女星、女網紅的成名之路,並不像表面那麼光鮮。
她們被迫陪酒,被下毒以取悅金主。
事發後,很多人無力掙扎,也羞於說出真相。
以爲忍氣吞聲就能實現階級躍升,卻不知被永遠困在權貴者的掌心。
而那些試圖逃脫、試圖向媒體披露真相的人,會突然「消失」……
這一切背後,是明星、經紀人、媒體甚至政商等各方勢力相互勾結的結果。
他們利用權力和金錢來實現私慾,爲掩蓋罪行不擇手段……
彼時,同樣身爲娛記的女主逐漸意識到。
作爲一名娛樂記者,她或許也可以做點什麼……
這部劇改編自暢銷小說。
作者柯映安也是編劇,對娛樂圈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創作過程中採訪了很多媒體界人士,很多情節取材於現實。
劇中,男頂流被捲入夜店「選妃」的醜聞。
背後是無數遭下藥、性侵、羞辱的女性。
讓人聯想內娛吳某凡事件、韓娛李勝利事件。
劇中借這一娛樂圈黑暗面,側面呈現了娛記的角色與生態變遷。
從傳統的由專業媒體和記者主導的娛樂報道,到如今的互聯網生態下,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狗仔。
信息傳播的門檻降低,輿論場變得更加複雜,信息傳播的主導權被稀釋。
劇中,娛記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即使有一手信息,也再難以主導輿論——
明星可以自己發佈小作文聲明,普通人也可以隨意爆料。
而這種流量至上的互聯網生態,實則也放大了娛記羣體的「一體兩面」。
一方面,爲吸引眼球和流量,部分娛記會利用公衆的窺私慾。
挖掘、傳播明星的隱私和醜聞,甚至不惜製造不實信息。
這不僅加劇了娛樂圈亂象,也面臨更多的道德和法律風險。
而另一方面,互聯網讓普通人能更直接地參與到娛樂話題的討論中。
公衆對真相的渴望和對正義的樸素追求,亦爲娛記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
深度、有價值的娛樂報道,也更容易獲得公衆的認可和支持。
尤其涉及到像劇中這種行業內部的不公和潛規則問題。
就像劇中臺詞所說,娛樂記者也是記者。
他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公衆話語權的重要一環。
在主流媒體之外,提供了另一種現實。
對抗光鮮卻虛僞的表象,強權對真相的壟斷。
而在現實中,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
隨着大衆對娛樂圈逐漸祛魅,人們對娛記的觀感也隨之改變。
過去明星光環強,人們指責狗 仔、娛記手段低劣,無底線侵犯明星隱私。
但現在,因爲娛樂圈亂 象頻出,頂流塌房事件不斷,人們對階級、社會話題愈 發敏感。
將高高在上的偶像拉下神壇,反而成了民心所向。
尤其在許多真相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曝光時,娛記、狗仔的爆料,反而意外承擔起某種程度的「正義」角色。
像李勝利事件得到曝光,就源於姜京允、樸孝實兩名娛樂記者的堅持。
紀錄片《Burning Sun:揭露韓流明星聊天室裡的秘密》就詳細拍出了她們爲了揭露真相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
當下,時不時就有娛樂圈的權錢交易、潛規則醜聞、明星不當行爲被曝。
雖然貌似人人都能發小作文曝光、抨擊。
但也有太多媒體和個體,選擇向資本傾斜,參與掩蓋真相。
同樣,還有太多弱勢受害者,因爲缺乏影響力,仍需藉助娛記或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物,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因而,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劇不僅靠娛樂圈話題吸引眼球,也在試圖解剖當下的娛樂行業、媒體生態及其背後權力的複雜博弈。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誰掌握話語權,誰又被無聲淹沒。
這纔是真正值得追問的問題。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