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率並非越低越好

“適度寬鬆”定調不變,降準降息箭在弦上,樓市股市要穩中向好。隨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貨幣政策延續適度寬鬆基調,並再次提到適時降準降息,市場對於後續政策走勢有了更多期待。

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管濤眼中,重提“適度寬鬆”實際上是對前期支持性貨幣政策的確認,但方向仍然是要進行逆週期調節。宏觀政策實施的力度與節奏如何把握?如何平衡“穩增長”與“防風險”?針對諸多熱點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

市場搶跑適度寬鬆貨幣政策

實際等於幫央行完成降息操作

關於2025年貨幣政策,報告提出,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對前幾年貨幣政策操作的確認。”管濤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管濤指出,若與國際的貨幣政策框架對標,2011—2024年間,中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應該屬於中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但自2010年開始,中國經歷了超長週期的降準降息。這次重提“適度寬鬆”實際上是對前期支持性貨幣政策的確認,但方向仍然是要進行逆週期調節。

管濤表示,報告中明確提到要保持流動性充裕,要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將推動物價合理回升作爲當前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這些均指向貨幣政策是偏寬鬆的。

2024年末流動性寬鬆預期下,金融市場率先反應。2024年12月初,長債收益率持續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歷史性地跌破2%。在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繼開展之後,10年期國債收益率繼續下行,一度跌至1.6%附近。

在管濤看來,監管提出“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後,市場利率加速下行,市場搶跑適度寬鬆,實際上等於市場幫助人民銀行完成了降息的操作。“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還是複雜嚴峻的,內外部都有很多不確定性,貨幣政策要兼顧長短期目標、穩增長和防風險以及統籌內外部均衡,這就在提高政策傳導效率方面,對貨幣政策的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濤說道。

管濤表示,人民銀行在2024年末針對股市創新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均屬於內嵌式的逆週期調節工具。下一步,人民銀行一方面要鼓勵更多的機構參與,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優化相關的政策,提高兩項工具使用的便利性。樓市方面,除了完善前序保交樓和房企紓困方面的相關政策工具外,今年報告提出允許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和專項資金,進行土地和存量商品房的收購,該部分後續可能會有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出爐。

降息的主要條件不是看匯率

政策利率並非越低越好

隨着報告明確2025年貨幣政策延續適度寬鬆基調,並再次提到適時降準降息,市場對於後續政策走勢有了更多期待。

近年來,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背景下,我國融資成本明顯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多重因素考慮下,政策利率並非越低越好。針對這一情況,管濤結合我國融資結構進行了解釋。

“美國實施零利率量化寬鬆,是因爲其融資結構以直接融資爲主,美聯儲降息可以通過債券和股票市場傳導出去。而中國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爲主,佔比超過七成,貨幣政策的利率政策主要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去傳導。這一模式下,銀行信貸渠道傳導受到需求端和供給端的雙重約束。需求端考驗市場主體投資和消費的意願,並非利率越低,大家就越願意貸款;供給端不一定是人民銀行的貨幣緊縮,還要考慮銀行的淨息差。”管濤表示。

管濤指出,淨息差是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政策利率下降過快,銀行淨息差過窄,一方面會影響銀行內源性的資本積累,進而影響信貸擴張;另一方面,一旦淨息差和不良貸款比例出現倒掛,意味着信貸業務不足以覆蓋它所承擔的風險,就會抑制銀行放貸的積極性。

金融市場的傳導效應下,政策利率下行伴隨着淨息差收窄,2024年全國商業銀行曾經三個季度出現淨息差與不良貸款比例持續倒掛,尤其是中小銀行這種情況出現得更早。管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金融市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銀行淨息差與不良貸款出現倒掛後,由於銀行放貸的積極性下降,增加了安全資產的配置需求,加速了國債收益率的下行。

再看備受矚目的2025年的第一次降息何時能落地,管濤稱:“在財政全面發力,且中央要求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的情況下,3月份央行降準降息還是很有希望的。”

三大邏輯支撐匯率走強

平常心看待波動

“貨幣政策適度寬鬆”“適時降準降息”之外,穩匯率近期也被金融監管部門頻頻提及。報告指出,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2024年末至2025年初,市場總體對人民幣是偏悲觀的,還有傳聞說部分個人用戶在2025年初迅速將5萬美元購匯額度全部兌換並用於購買外幣理財產品。從外匯局公佈的數據來看,2025年1月銀行結售匯的逆差較大,甚至創下2022年本輪匯率調整以來逆差的新高。”管濤表示。

但市場的快速變化,再一次展現了人民幣匯率的韌性。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先後對中國施加了兩輪關稅。在外部打壓遏制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然保持在7.3關口上下波動,且整體呈現升值走勢。尤其是全國兩會期間,漲幅明顯,雙雙升回7.24以內。

根據Wind數據,截至3月7日20時40分,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7.2344,年內升值0.89%;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7.234,年內升值1.41%。

究其原因,管濤從三方面進行了分析。管濤認爲,當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震盪走強主要源於三大邏輯:一是國內經濟復甦超預期,春節文旅消費回暖、《哪吒2》創全球票房紀錄等現象級事件,疊加DeepSeek、杭州“科創六小龍”等新經濟標杆的崛起,顯著改善了市場對中國經濟復甦質量的認知,提振了境內外投資者對於中國資產重估的預期;二是特朗普政府升級經貿摩擦,疊加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疲軟,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導致美元指數從110高位回落至104下方附近;三是人民銀行有效引導市場預期,頻頻發聲和調控,釋放了較強的匯率維穩信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貶值恐慌情緒。

管濤進一步提醒市場參與者,後續人民幣匯率走勢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若防範化解外部衝擊應對得當,人民幣匯率中樞有望偏強。要平常心看待匯率的波動,按照人民銀行的說法,匯率測不準是必然,雙向波動是常態,單邊押注人民幣的漲跌都是不可取的。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