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件與市民相關的“關鍵小事”
1月14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北京市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工作總的要求時提到——“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在佈置今年具體要做好的相關工作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許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鍵小事”。
這些“關鍵小事”既有新增中小學學位、開通地鐵新線、建成電動汽車超充站、打造市民觀城觀景視廊這些與老百姓教育、出行和休閒等生活相關的事情,又關注一些未解決的民生難題,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動物業服務覆蓋老舊小區等。
從就業、住房到疫情政策調整後的醫療服務供給,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政府工作報告都一一作出迴應,作出工作安排。
一些工作還設定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如新建和更新60處羣衆身邊的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舉辦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利用閒置空間、人防工程等建設2.5萬個停車位,增加1萬個錯時共享停車位等。
1
發佈第二批京津冀社保服務同事同標事項
報告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編制出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建立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加快軌道交通平谷線建設,實現承平高速建成通車。推進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等重點園區建設,積極搭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實現20項以上互認資質資格統一規範辦理,發佈第二批京津冀社保服務同事同標事項。
2
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報告提出,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增強消費能力。
3
新建和更新60處羣衆身邊的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
報告提出,促進體育消費,新建和更新60處羣衆身邊的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辦好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等精品賽事,大力發展賽事經濟。
4
着力提升義務教育發展質量,增加中小學學位2萬個
報告提出,落實應對學齡人口達峰工作方案,更好滿足各學段學齡人口入學需求。着力提升義務教育發展質量,增加中小學學位2萬個,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強化學生、教師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設。
5
健全人才落戶機制,全方位做好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服務保障
報告提出,築牢首都人才競爭優勢。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集聚戰略科學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實施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支持專項,升級國際博士後引進計劃,推動各類政策和項目向青年傾斜。推動建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加快打造產教融合基地,鼓勵高校與龍頭企業聯合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健全人才落戶機制,全方位做好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服務保障,讓海內外英才在京安心順心。
6
優化博物館等場所預約機制;舉辦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
報告提出,優化博物館等場所預約機制,加強科技賦能文化產業,促進文創園區差異化集約化發展。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開展各類閱讀活動3萬場。
7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努力讓農民生活更殷實
報告提出,抓好第二批百千工程示範創建,實施50處城鄉供水提升工程,創建美麗鄉村路300公里,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強化區鎮統籌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提升鄉村旅遊品質,努力讓農民生活更殷實。
8
實施50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治理背街小巷1100條
報告提出,深化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和產業用地到期續期政策,加強閒置土地盤活利用,健全核心區平房成片區、整院落退租機制,統籌推進居住、產業、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區域綜合等五類更新改造。實施50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治理背街小巷1100條,改造提升老舊廠房40處,優化城市傢俱設置及管理,改善宛平城等12個重點區域周邊環境面貌,做好第二輪迴天行動計劃收官。
9
健全物業管理體系,推動物業服務覆蓋300個老舊小區
報告提出,健全垃圾分類長效機制,完善1000個居住小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新增生化處理能力日均1200噸;健全物業管理體系,推動物業服務覆蓋300個老舊小區。優化接訴即辦全流程工作機制,每月一題專項治理羣衆普遍關注的難點問題,推進協商共治。
10
開通地鐵17號線全線和6號線南延
報告指出,開通地鐵17號線全線和6號線南延,推進地鐵網、市郊鐵路網、公交網多網融合,公交與軌道50米內換乘比例提高到90%。穩步優化公交線網,暢通社區公交微循環,拓展通學、通醫、通遊服務。倡導和服務綠色出行,完成50個地鐵站和40個學醫景商等重點區域周邊非機動車停放治理,推進重點場站周邊交通秩序整治。
11
利用閒置空間、人防工程等建設2.5萬個停車位
報告指出,完成30項市級疏堵工程,打通20條斷頭路,利用閒置空間、人防工程等建設2.5萬個停車位,增加1萬個錯時共享停車位,實現7000處信號燈聯網,新增200處重點路口智能調控,讓道路通行更加順暢。
12
新增“京通”便民便企服務200項、“京辦”城市治理應用50項
報告提出,完善智慧城市統籌協調機制,鞏固提升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慧治成效,新增“京通”便民便企服務200項、“京辦”城市治理應用50項,用好智慧城市仿真實驗平臺,豐富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夯實共性平合支撐能力,加大數據匯聚和服務提升力度,加強數據和網絡安全保障。
13
歸集發佈不少於1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強化就業困難人員精準幫扶
報告提出,抓好就業這個民生頭等大事。出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建立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不少於26萬人。歸集發佈不少於1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強化就業困難人員精準幫扶,基本實現將就業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保險體系。打造家門口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實施擴大家政服務有效供給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快遞、外賣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14
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提供週末和夜間服務
報告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佈局,啓動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安貞醫院朝陽院區等老院區病房改造提升,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推進兒童醫院亦莊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三期、宣武醫院房山院區等項目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完善醫療服務定價和動態調整機制,開展市屬醫院編制合理使用、動態調整和薪酬制度改革,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提供週末和夜間服務。
15
市屬醫院全量門診預約號源提前2周向基層投放
報告提出,繼續深化分級診療,新建5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市屬醫院全量門診預約號源提前2周向基層投放,其他三級公立醫院50%的門診預約號源提前向基層投放。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深化醫療大數據應用,新增電子病歷共享應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院60家,覆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97%的門診量。
16
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房8萬套
報告提出,更好滿足城鄉居民住房需求。不斷優化房地產政策,持續推進房地產市場回穩向好。完善“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優先向軌道交通站點和就業密集地區供應住宅用地,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房8萬套。加大新開發居住區配套設施補短板力度,建設適應羣衆高品質生活的“好房子”,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17
老樓加裝電梯完工600部,新建2000張家庭養老牀位
報告提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在“老老人”數量較多的區域新建50個養老服務中心,優化養老助餐點佈局,老樓加裝電梯完工600部,新建2000張家庭養老牀位、2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引導各行業完善適老化服務。完善生育友好型社會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樣化托育服務,實現市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
18
建成電動汽車超充站1000座
報告提出,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0.1微克”行動,強化結構、工程、管理減排,推進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新能源化,建成電動汽車超充站1000座,持續開展揚塵專項治理百日攻堅行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19
打造北運河、涼水河、雁棲湖、金海湖等一批水岸公共空間
報告提出,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和運行機制,動態消除黑臭水體和劣五類水體,積極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加強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打造北運河、涼水河、雁棲湖、金海湖等一批水岸公共空間。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保障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20
打造市民觀城觀景視廊50條,新增聯山聯水聯社區的綠道1000公里
報告提出,實施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和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南苑森林溼地等大尺度公園。加強道路、河道等線性空間點彩連線,打造市民觀城觀景視廊50條,新增聯山聯水聯社區的綠道1000公里。
記者/吳爲
編輯/樊一婧
校對/楊利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