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搬遷!省會高校,去縣城

4月16日,武漢工貿職業學院新校區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開工建設。新校區總投資21億元,佔地700餘畝,項目一期計劃今年9月建成開學。

圖丨武漢工貿職業學院新校區鳥瞰圖

距離2023年10月,學校與大悟縣人民政府簽訂投資協議,決定從武漢整體搬遷至大悟縣,僅過了半年時間。

大悟這座縣城,迎來了繼武漢傳媒學院落戶之後的第二所大學。

從省會到縣城辦學,成爲越來越多高校的選擇。省會是一座圍城,外面的高校想要進去,裡面的高校想要出來。

逃離省會

一個月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召開了紅安校區建設推進暨啓用管理現場會,新校區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高新區,總投資10億元,用地500畝,項目一期同樣將於今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

圖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推進紅安校區建設

巧合的是,此前武漢工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校長林峻一行也曾前往紅安縣考察洽談學院外遷選址事項。

武漢高校這輪的向外遷移起源於2020年,這一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鼓勵在漢高校與武漢周邊縣市合作辦學、建設產業研究院。”

此後,武漢高校資源就開始向周邊城市,乃至縣城溢散。

今年年初,孝感市城鄉規劃局臨空經濟區分局對武漢輕工大學臨空校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進行公示。公示顯示,武漢輕工大學臨空校區項目選址於湖北省孝感市臨空經濟區西部,佔地面積約1657畝,計劃總投資40.37億元。建成後,該校常青校區將整體搬遷至新校區。

圖丨武漢輕工大學臨空校區詳細規劃

此外,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相繼到襄陽建新校區,中國地質大學未來城校區坐落於漢鄂交界處,武漢體育學院則選址仙桃建設新校區。

隨着武漢高校向武漢城市圈拓展加速,鄂州、黃岡、黃石、咸寧、孝感等地紛紛吸納武漢高校進駐,採用“一校兩區”辦學新模式。原本武漢城市圈中8個城市只有6所本科院校、8所高職院校,如今短時間內高校數量已實現翻番。

武漢之外,其他省會城市高校也紛紛踏上了外遷之路。

前段時間,安徽省廬江縣政府與位於合肥的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審計職業學院、徽商職業學院三所高校舉行新校區建設簽約儀式,三所學校新校區將落戶合廬產業新城。三所高校建成投入使用後,合廬產業新城未來將集聚48000餘名在校大學生。

圖丨3所合肥高校落戶廬江縣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也將整體搬遷至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黃麓鎮大學城內。

位於鄭州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在信陽市羅山縣江淮新區建設的江淮校區已正式投入使用,5129名學生在新校區開啓了新的階段。

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也在向周邊城市轉移,太原理工大學更是將辦學主體遷往晉中市。

雙向奔赴

爲什麼省會高校想要逃離省會?

在中國地質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柯佑祥看來,武漢土地價格較高,辦學成本也高,對高校而言,向城市圈拓展可以降低辦學成本,改善辦學條件,也能密切高校與社會的發展關係,甚至可以成爲城市圈中某個城市的文化教育地標。

武漢工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林峻也在開工儀式上提到,大悟縣營商環境好,自然環境優美、紅色底蘊深厚、土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毗鄰武漢,非常適合辦大學。

“武漢高校向城市圈拓展,其實也是在競爭中向城市圈釋放壓力,在城市圈中積累實力後也可以反哺武漢校區,這是積極的一面。”

同時,高校的動遷,還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密不可分。

作爲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和地方建設的開路者,高校可以提升城市的內生動力,輻射周邊經濟發展。爲此,不少地方政府均出臺了免費給地、補貼運行等各類優惠政策,吸引高校落戶。

2017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發佈《打造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向每所北京高校無償提供2000畝至3000畝的土地、爲教育部直屬高校給予適量資金支持。

圖丨唐山市曹妃甸區打造首都高校疏解區

河南信陽市羅山縣江淮新區,則爲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無償提供了2000畝土地,並且負責籌措資金建設教學、科研、辦公、運動、生活等需要的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

太原理工大學也和晉中市簽訂合作協議,晉中市將把太原理工大學晉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納入全市“十四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連續十年每年籌集不少於一億元資金,用於雙方合作項目。

政策、土地與資金上的吸引,對於受困於省會城市狹窄空間的高校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與此同時,建起一個嶄新的校園之後,後續配套設施、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跟進,也依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學的內涵式發展,本質在辦學質量和以人爲本,不應以犧牲師生的便利爲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