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投融資遇冷?專家稱“汽車產業仍是好的投資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報道

“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共有168起投融資事件,投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很多智能網聯企業迎來了高光時刻。但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特別是一級市場整體遇冷,且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前景不清晰,企業盈利難,大家對智能網聯投資熱情大幅下降,2023年智能網聯汽車投融資事件81起,投融資金額約在450億元,總體下降超50%。”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北京德載厚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合夥人許豔華在近日舉行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投資高峰論壇上表示。

和此前超乎尋常的投融資行情的瘋狂相比,近兩年汽車領域的投資、估值等去泡沫化明顯,不再盲目爲高估值買單,趨於冷靜的資本市場開始迴歸價值,不再僅僅圍繞整車製造,而是愈發青睞產品實力強勁、技術水平領先的優質標的。

不過,在活躍度下降的資本市場大環境下,新能源行業依然是爲數不多保持較高投資熱情以及融資規模增長的賽道。

從鏈式供應結構向生態式結構轉化

“回顧過去十年,當下處於比較難、有挑戰的一個階段。但橫向來看,汽車仍在‘內卷’,汽車仍是一個產業發展好的賽道。汽車產業佔據了政策支持的先機,未來汽車產業還會有持續的國家政策以及各種資源的進入,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加持,汽車已成爲新能源、智能科技、新材料多種技術承載的主體。”北京汽車集團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培龍表示。

隨着電動化滲透率加速突破,以及車企紛紛發力智能駕駛,產業鏈從鏈式的供應結構逐步向生態式的結構轉化,生態塑造的必要性日益凸顯。

汽車芯片、自動駕駛核心部件、下一代電池、新材料、新工藝等核心技術既是車企取得差異化優勢的發力點,也成爲產業生態下資本投資的新的增長點,新興服務模式和特定場景的技術落地也讓產業鏈下游的充換電、回收等領域的投資變得活躍。

有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智能電動汽車的變革讓商業模式、產品、研發流程、人才以及供應鏈體系等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對於汽車產業投資而言,這種變化意味着新的機會、新的方向,比如軟件、硬件的解耦帶來的一系列的變化,特別是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等,不斷與汽車產業鏈快速融合,從而帶來新的模式以及技術的變化。

“任何行業都有周期,隨着中國二級市場進入谷底,投資也進入谷底,汽車投資也是一樣。根據我們對過去十多年的觀察,尤其是過去六七年的觀察,一個熱門賽道出來,所有的機構產投加PE都去,基本上兩年半把這個賽道掃得差不多。”小米產投總經理、管理合夥人孫昌旭認爲。

在她看來,目前有兩個很重要的賽道尚未有機構開始佈局,一個是圍繞48V變革帶來的供應鏈洗牌、芯片洗牌等產生的投資機會,另一個則是汽車很多關於電的創新尚未開始,以及熱管理方面的技術革命也剛剛起步。

劉培龍建議道,要遵循政策指引,同時要識別技術變局中的象限突破,更重要的是理解產業,理解全產業鏈。在投資機會方面,新型材料應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多模態大模型在汽車上的應用都是好的投資方向。

北京國汽智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寅康認爲,智能駕駛技術不斷迭代,新能源汽車由軟件驅動2.0時代進入數據驅動3.0時代。汽車產業投資應緊跟國家政策、深入產業發展,把握“基礎設施、自主可控、細分領先”的投資方向。

“留在牌桌上”

“我們更多關注產品化和商業化的一個進程,市場情緒的變化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寒冬的時候融資更難一點。但我們佈局的很多企業已經過了商業化拐點,能看到自我現金流回正的機會。”上海辰韜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賀雄鬆認爲,即使個別企業存在一些危險,也有部分企業經過一兩年研發投入期纔可到拐點,但目前各地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只要熬過這一兩年便可以進入到一個收穫期,歷經行業週期、能夠留在牌桌上活下來的企業未來會非常好。”

若要保持持久競爭力,從上半場的電動化轉向下半場的智能化之際,智能網聯汽車企業需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加強研發投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但這也對其盈利能力提出挑戰。而投資標的未來盈利性如何、能否儘快實現自我造血等是投資人關注的重點。

當前以特斯拉和比亞迪爲代表的車企在形成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後,價格方面不斷施加競爭壓力,多數車企爲保份額紛紛“以價換量”,賣一輛虧一輛成爲常態,新能源汽車市場繁花似錦背後,以消耗車企盈利能力爲代價的行業“失血”的局面仍將持續。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羸弱的盈利能力不僅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更會阻礙車企打造長期、可持續競爭力。汽車業務長期“失血”的局面必須儘快扭轉,車企可以探索諸如成本導向設計、價值導向設計、高效率研發、核心技術棧控制點的識別及能力培養等多重手段,加速盈利能力建設。

價格競爭的壓力從下游到上游層層傳導,只有留在牌桌上的企業才能分一杯羹。

對於哪些企業可以留在牌桌上,芯馳科技副總裁陳蜀傑認爲有三類:一是懂得創新合作、和大家抱團取暖實現共贏的企業;二是有獨特競爭力、有技術壁壘的企業,在紅海市場中降價甚至賠錢賣無異於飲鴆止渴,要平衡長短期效應;三是保持好行業定力、做好聚焦、管理好現金流的企業可以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