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涌現㉔|AI耳機走入商業化臨界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若說去年AI賽道都在討論大模型,那麼今年則是AI端側進入集中爆發階段。可以說,大模型打開了一個消費電子領域的全新風口,PC、手機、汽車等品類都開始積極與大模型相結合,打造全新的“AI+硬件”成爲了今年的風口。
那麼破風口在哪裡?從人類的感官上來說,70%以上的感知都是通過視覺完成。這讓海內外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起AI眼鏡生態。在2024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斷言,未來每家互聯網公司都會推出智能眼鏡,形成“百鏡大戰”。
正如打雷時人們往往先看見閃電,而忽略了接踵而至的雷聲。從AI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第一批崛起的“AI四小龍”也集中於機器視覺領域,其本質也是讓機器學會“看”圖。
“雖然視覺是人類接受信息的第一大入口,但人類主要的表達都是通過聲音完成的。在信息輸出上,聽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出口。”黃鸝智聲CEO劉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回答爲何選擇聽覺作爲AI創業方向時如此說道。
同時,深耕聲學賽道20年的他還表示,由於“乾淨”的音頻數據比圖像數據更難獲得,這也加大了聲學領域的商業化難度,因此,大家會感覺前幾年AI聲學賽道不如視覺的競爭激烈。
但這個被人忽略的另一大AI破風口——聽覺,在今年也走入了商業化臨界點。
舊形態裡的新敘事
其實,AI聲學應用早年間也做過很多嘗試。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微信上線過一個聲紋解鎖功能。但最終因識別率低、交互不夠自然等原因,淪爲了一個“雞肋”的存在。
但大模型的到來,改變了AI聲學的遊戲規則。從宏觀面上說,去年大模型在融資端掀起的巨浪,在國內形成了“百模大戰”盛況。在這個發展勢頭下,今年大模型走入“以釐計價”時代。越來越便宜的大模型“流量”,讓C端應用創業者進入買方市場,無數C端創業項目應運而生,同時也帶動了硬件端供應鏈上的發展,芯片、電路板等AI專供電子器件加速上市。
在更微觀層面,劉志表示,大模型技術的演進,一方面促進了AI Agent的蓬勃發展,讓AI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另一方面也在催生AI端側小模型,使之能被摺疊進各式各樣的可穿戴設備裡。這讓“燒”了那麼多錢的AI訓練成果,終於能夠藉助一個便宜的硬件實體,飛入尋常百姓家。
那麼什麼最有望成爲承接這場新敘事的載體?
有的人說是耳機,也有的人說是智能音箱。從銷量上看,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耳機市場銷量爲9895萬副,同比增長9.0%。而同期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爲2111萬臺,並且這個銷量數據自2020年後便逐年下跌。由此看來,耳機最有望成爲AI新敘事的接收器。
但耳機作爲“舊瓶”,能否接過新“流量”?劉志認爲,耳機作爲手機的延伸,經過10年發展,市場銷量依舊連年走高,恰好說明了這個硬件形態是有生命力的。無論AI硬件的終極形態如何發展,耳機毫無疑問是當下聲學創業者探索AI的第一大選擇。基於此,劉志在2019年就定下耳機爲AI聲學的創業方向。
除了創業者前瞻思考,產業端的數據也佐證了上述觀點。今年國內AI耳機增速迅猛。根據洛圖科技今年8月發佈的數據,雖然具有AI功能的耳機銷售額僅佔中國耳機大盤的1.4%,但其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763.3%,銷售額同比增長1447.2%。
此外,大廠也按耐不住,下場爲AI耳機行業添了一把火。今年5月,字節跳動下場以約5000萬美元收購中國耳機制造商Oladance。同年10月,字節乘勝追擊推出了搭載豆包大模型的AI耳機Ola Friend,試圖借耳機將自家大模型的觸角延展至C端生態。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從多位AI硬件行業人士處獲悉,今年大廠CVC正在密集看AI耳機項目。業內對AI耳機的熱情已熊熊燃起。
下一個分水嶺在平臺生態
若耳機是AI聲學裡的一個確定性答案,那麼下半場AI耳機該卷什麼?
劉志以黃鸝智聲的創業經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結了三點,分別是產品力、平臺生態和商業模式。
產品力,簡單點說,就是這個產品給人消費的衝動。這裡面涉及產品外觀、功能、定價、創新性等多方面因素。以黃鸝智聲爲例,該公司目前推出的耳機外觀,都比普通耳機多出一條延展至嘴邊的麥克風。而這個延展麥的設計,一方面是爲了更清晰收音、更智能降噪,另一方面可以凸顯其產品的專業性,使產品在對標的商務客羣中脫穎而出。
然而,外在形態吸引眼球只是第一步,這輪AI新敘事的關鍵還在產品功能上。劉志表示,這輪AI在耳機上已經驗證有價值的的應用主要有實時錄音、會議轉寫紀要、同聲翻譯等。
但一家給AI耳機提供芯片的上市公司高管表示,搭載這些“老功能”的耳機遠不能稱之爲AI耳機,“這只不過是在芯片里加一條語音執行代碼而已”。劉志也稱,目前業界對AI耳機的開發度,距離達到AI貼身助理的程度還有一段距離。而這個背後卡住的地方是平臺生態。
上述高管表示,既然是貼身助理,那就需要身兼多職,但一個硬件耳機遠不能包辦所有,因此這背後的功能需要與擅長開發APP生態的互聯網大廠共同合作。而作爲耳機制造商,現階段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保證硬件端與不同平臺生態的兼容度,讓使用者在切換平臺時有無縫銜接的體驗。
也就是說,硬件在不同平臺之間的適配度,是AI硬件下一個分水嶺。爲此,各家耳機制造商需要與擅長不同領域的大模型平臺保持密切交流,同時大模型平臺也樂見於此,這方便他們將觸手延伸至硬件端。可以說,這是軟硬兩方的一場雙向奔赴。
但手機作爲上一輪的終端形態,自然也要在AI新敘事裡爭得一席之地。潮電智庫分析師孫燕飈表示,手機廠正在積極“軟化”。這裡的“軟化”是指手機廠將以軟件集成的思路做進化,將原先外部發展的一個個APP,都內化到自己的生態裡,可以是自研也可以是合作或外包,反正最後用自研的“AI大腦”進行統管。
今年初三星推出一款支持原生通話實時翻譯的AI手機,正是手機廠“軟化”的體現。孫燕飈稱,目前各大手機廠商都在暗自較勁,大多數手機廠都已在內部組建了AI軟件研究院,加碼對AI原生應用的開發。
除了手機終端,智能車和智能家居行業也在積極佈局AI應用。不過,劉志表示,居家場景背後牽扯的智能終端更多,跨平臺難度也更大,因此AI聲學進入家居終端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而車載終端已經行動起來了。而更多智能終端的加入,也將加速補齊場景轉換之間的空隙。
最後一點在商業模式上,歐美市場則比國內走得更前。而這與歐美市場在SaaS時期已培育出用戶付費習慣有關。如此一來,硬件廠商便可以在軟件訂閱模式上做更多嘗試,例如,硬件廠可與大模型廠商坐下談AI原生應用分成的事情。但國內在C端付費習慣上的缺失,讓硬件廠在商業模式探索上更爲保守。而這也造成大部分AI硬件廠初期會將重點放在海外市場。劉志目前也將AI耳機的重點逐步轉移至海外,他們正計劃在明年將海外市場的銷售份額提升至六成。
但有一個好消息是,AI耳機正在推動中國耳機產業鏈往高端化發展。洛圖科技最新報告稱,自今年5月以來,中國AI耳機產品均價一直穩定在千元以上,月度銷售金額邁上了2000萬元的新臺階。
當然,在這個價格趨勢下,AI耳機自身還有很多需要補足的地方。“現在市面上的產品是讓人聽得更明白、說得更清晰,未來還要在聽和說上一起發力,形成一個完整的交互”,劉志說。
如此看來,興許真正大規模的普及,還要等平臺之間形成有效閉環之後,才能讓人更加心甘情願的爲AI耳機買單。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臨界點上,AI耳機的普及和應用將爲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預示着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又一次重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