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軍演習的多重戰略

(圖/美聯社)

近期中共海軍在澳洲東岸附近海域進行了海上演習(演習區域:涵蓋從珊瑚海至塔斯曼海,距雪梨約150海里),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多方解讀。這不僅是一次常態化的軍事訓練或戰略示警,更從遠洋作戰、島鏈挑戰及訊息數據收集等多重角度,展示北京的綜合戰略意圖。

中共海軍的遠洋演習通常具有多重目的。儘管大陸官方反覆強調,這些演習完全符合國際法、屬於常態化訓練,但衆多學者與軍事專家指出,其背後隱藏着更爲複雜的政治與戰略考量。首先,通過在國際水域進行實彈演習,大陸正展示其遠航能力與聯合作戰水平,進一步擴大在亞太乃至全球的軍事存在;其次,這種行動還具有重要的訊息收集功能。對於缺乏海外固定軍事基地的大陸而言,遠洋演習就像一個「流動基地」,能在臨時部署期間收集該水域的水文、氣象以及海洋環境等關鍵數據,爲未來更遠距離的軍事行動與後勤支援提供寶貴依據。

自冷戰時期以來,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一直是美日、澳紐等國防禦體系的重要屏障,既遏制蘇聯的遠洋力量投射,也形成對大陸的戰略牽制。然而,隨着中共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北京正不斷通過遠洋演習與實際行動,試圖突破這一道由多層島嶼構成的「防火牆」。從國際觀點來看,中共此舉不僅挑戰了傳統勢力均勢,更意在改變亞太區域的戰略平衡,爭取在遠海作戰中獲得更多主動權。

面對中共海軍在澳洲附近海域,進行演習引發的安全疑慮,澳洲與紐西蘭迅速啓動聯合監控與預防措施。不少民航公司被迫調整航線,顯示出區域內潛在軍事風險的高度敏感性,更突顯在亞太安全環境中,合作與透明度的重要性。

作爲情報共享與軍事協調的重要多邊機制,五眼同盟(美、英、加、澳、紐)對中共海軍在亞太的動向一直保持高度關注。誠如前述,紐澳兩國作爲最直接受影響的成員國,已在演習期間採取聯合監控措施與航班調整行動;而美、英、加則透過密切的情報交換,對中共海軍的遠洋演習與其背後潛藏的戰略意圖進行持續分析。部分評論認爲,五眼同盟正在利用這類事件,來驗證並豐富對中共海軍能力的評估,並呼籲各國加強防禦佈局與多邊合作,從而在應對大陸軍事現代化進程上保持戰略優勢。

從全球視角來看,中共海軍的遠洋演習不僅展示其軍事現代化與遠航能力,更體現出利用實際演練收集海洋環境數據、彌補海外基地不足的戰略思維。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正處於大國博弈的風口浪尖,島鏈戰略、遠洋數據戰略以及多邊協調防控,將共同決定未來區域的戰略平衡。(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