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解讀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應該這樣做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成仲】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也被認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在日前由環球時報社、中國科協新技術開發中心、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2024年“新質生產力產業實踐洞見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及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分享了他們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看法。

鄭緯民:中國的“大模型+”可以做到最好

在鄭緯民院士看來,2024年的大模型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基礎大模型進入多模態狀態,即在文本之外增添了圖像、視頻等交互方式。二是“用起來”,即“大模型+”應用於各行各業,如“大模型+金融”“大模型+醫療”“大模型+汽車”“大模型+智能製造”等。

鄭緯民坦言,在基礎大模型領域,中國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但我們有希望做到‘大模型+’的第一名”。他表示,中國有大量的數據,企業對大模型發展有很高的積極性,政府層面也在推動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這讓我覺得中國的‘大模型+各行各業’可以做到最好”。

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也爲算力帶來新需求和新挑戰,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和系統研究的鄭緯民對此也十分關注,並強調自主構建“萬卡系統”的重要性。

目前,大模型的生命週期包含數據獲取、數據預處理、模型訓練、模型微調和模型推理等五個環節,每一步都需要龐大、高效、可靠的算力資源。鄭緯民認爲,中國的算力正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週期,一方面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加速建設,另一方面是智能算力的快速發展。

在大模型計算系統中,算力性能的發揮不僅取決於硬件,更依賴於配套的軟件生態。鄭緯民認爲,在構建支持大模型訓練的計算系統過程中,想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AI生態系統,就需要做好系統設計和相關軟件優化,涉及編程框架、並行加速、通信庫、算子庫、AI編譯器等10個方面。

倪光南:AI將在未來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

倪光南院士同樣認爲以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將持續帶來影響,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人工智能對整個產業經濟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他表示,要將發展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通過“AI+實體產業”,真正成爲新質生產力,更好地與中國經濟的特點相結合。

倪光南認爲,中國擁有舉國體制優勢、超大市場規模優勢、人才優勢等一系列發展人工智能的有利要素,可以大力發展AI工具層面的應用,也能促進AI主系統的發展。

但他也強調,發展人工智能應用要注重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中國還應該繼續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做出更高水平、更有價值的成果。“無論是哪種技術,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在基礎研究方面下功夫,爲長期發展提供支撐。”倪光南表示,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一直密切追蹤國際研究前沿的倪光南近期對“空間智能視覺推動機器人產業的智能躍遷”這一話題投入了相當多的關注。倪光南認爲,機器人產業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國已擁有較爲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產業,2022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約爲1200億元,而這個數字未來可能會變得更加巨大。倪光南表示,機器人視覺是智能提升的關鍵,新的基於空間計算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產生的空間智能視覺,將帶動機器人產業智能提升,實現新的飛躍,構成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各行各業:期待“衆人拾柴火焰高”

正如兩位院士的觀察,中國的人工智能正在開啓圍繞應用的新階段。

華爲雲中國區副總裁、CMO張鵬對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幫助千行萬業提升效率和生產力,華爲雲不僅在自身的研發、營銷、供應鏈等方面全面擁抱人工智能,也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爲解決中國的算力、應用、生態、人才等問題貢獻力量。據張鵬介紹,華爲雲目前已在安徽蕪湖、貴州貴安、內蒙古烏蘭察布建設三大雲核心樞紐,滿足大模型訓練、推理的龐大算力需求。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江濤告訴記者,在未來的產業和科技競爭中,人工智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賦能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以及基礎科學研究,成爲中國未來幾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人工智能爲傳統行業帶來的變革已經顯現。在此次“新質生產力產業實踐洞見活動”中,海亮集團、海螺集團、天士力等傳統行業企業都將人工智能作爲轉型破局的抓手。

天士力國際基因網絡創新中心總經理王文佳概括稱,人工智能爲中醫藥行業解決了“數據融合難”“分析工具複雜掌握難”“研發週期長決策難”等問題。天士力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構建了“數智本草”中醫藥研發平臺。

順豐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物流企業之一,人工智能也在其提質升級的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順豐科技AIoT領域副總裁宋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模型在很多場景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泛化性和柔性處理能力,可以更大範圍、更高質量輔助或替代人的工作。

上述企業中,不少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領域的探索與實踐都是同華爲雲合作完成。張鵬表示,AI的發展仍然面臨很多難題與挑戰,華爲雲希望“將簡單的事留給客戶,把複雜的事留給自己”,“解難題、做難事”,通過算力基礎設施的搭建、基礎大模型的提供、生態的構建等方式,讓“衆人拾柴火焰高”,與各行各業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